解碼道教文化中的河圖洛書
一、伏羲照河圖以畫八卦,大禹因洛書而作《洪範》“九疇”
被喻為“萬古丹經之王”的《周易參同契》是道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它以隱語的方式對道教內外丹修煉的原理做了說明。如“九還七返,八歸六居”;“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參同契》的這個傳統為宋代張伯端的《悟真篇》所繼承,其謂“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嬰兒是一含真氣,十月胎圓入聖機”等等。這些隱語都跟黑白點“河圖”、“洛書”有關。
《周易參同契註解》書影(資料圖 圖源網絡)
關於“河圖”,歷史上較早的記載出於《尚書·顧命》。說在周成王的繼位大典上,東邊陳列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圖等寶貝,西邊陳列了赤刀、大訓、弘璧、琬琰等寶貝。這些寶貝(包括“河圖”)是什麼樣子,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了。孔子對“河圖”也有論說。《論語·子罕》記載孔子的話說:“風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孔子把“河圖”看成是與“鳳鳥”一樣的祥瑞,認為如果這些祥瑞都不出現,自己的事業就走到盡頭了。
《周易·系辭》則將“河圖”與“洛書”並提,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語。
到了漢代,出現了對河圖、洛書與《周易》關系的種種猜測。如孔安國認為,伏羲氏稱王於天下時,有龍馬從河中出,身負有圖,伏羲遂照其圖以畫八卦;大禹治水時,有神龜負文於背,從河中出,大禹因而則之以成《洪範》“九疇”。劉歆、楊雄等也有類似的看法。但“河圖”、“洛書”其內容究竟怎樣,還是眾說紛紜。
漢代已有明堂制和九宮之數,東漢鄭玄曾以五行生成數註《周易·系辭》的“大衍之數”。但一般認為,漢代的人們還沒有賦予“河圖”、“洛書”以“五行生成數圖”和“九宮數圖”的內容。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河圖”、“洛書”,應該指的是宋以後才出現的黑白點“河圖”與“洛書”。
二、河圖洛書的形成,經歷了三個變化階段:天地未合之數、天地已合之位和龍馬所負之圖。
黑白點“河圖”、“洛書”與五代、北宋時期的高道陳摶有著極深的淵源關系。《宋史·藝文誌》易類有陳摶《易龍圖》一卷。《宋文鑒》卷八十五保留有《龍圖序》一文,認為龍馬從河中出現,身負黑白點圖,此即為龍圖(含河圖、洛書)。
《龍圖序》認為,龍圖出現在伏羲時代。龍圖的形成,經歷了三個變化階段:天地未合之數、天地已合之位和龍馬所負之圖。龍圖的主要功能是對天地之道運行的規律和法則進行模擬和說明,其中天地未合之數代表天地未交的狀態,天地已合之位代表天地相交生成萬物,龍圖則模擬和說明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
在《龍圖序》看來,人們所看到的蒼茫之天、遼遠之地,不過是天地之象。天地還可以數來表示,這就是《周易·系辭》所說的“天地之數”,也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其中,天數加起來一共為二十五,地數一共為三十。
在太古之先,天地不交、萬物未生之時,天是天,地是地。這可以“天地未合之數”,來進行說明:
天地未合之數
其中,上二十五為白圈,代表天數,下三十為黑圈,代表地數。二十五個天數,五個一組,分成上、中、下、左、右五組,表征天之象。地數三十,亦分五組,表征地之形。這就是天地未合之數,代表的是天地不交時的狀態。
此後,天地相交。這可以“天地已合之位”來表示:
天地已合之位
天地奇偶之數相互配合,代表的是天地陰陽相交而形成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狀態。具體如何相交有一個原則,即五組天數中,上一組去四余一,右一組去二余三,中一組五數不動,下一組去三余二,左一組去一余四。已合之後的天數共十五,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成數。
五組地數中,把位於中間的一組數拆開,以其中之一合於上一組數為七,以其中之二合於左一組數為八,以其中之三合於右一組數為九,下一組地六不動,則成七、八、九、六之數,中間再配上天數所減下來的十,則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成數。
“天地已合之位”中,代表陽的天數之組有了二、四之陰,代表陰的地數之組有了七、九之陽,且天數中所減之十數亦合於地數之組中,這就體現了天地陰陽相配合,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生成五行,進而形成萬物這麼一個過程。
將天數中的一、二、三、四、五之圖與地數中的六、七、八、九、十之圖進行排列組合,就成為“龍馬所負之圖”也即黑白點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資料圖 圖源網絡)
“龍圖”第三變,可以得出兩種基本的圖式:一種是關於五行生成的圖式,即一轉居北而與六合,二轉居南而與七合,三轉居東而與八合,四轉居西而與九合,五、十居中而為天地運行之樞紐,朱熹稱此為河圖。另一種是九宮圖,因為它“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形象像一只烏龜,朱熹稱之為龜書或洛書。它們均可以稱之為“龍圖”。
三、黑白點河圖、洛書消化、融進了道教內、外丹修煉理論
黑白點河圖、洛書在道教中有什麼文化內涵呢?道教認為,這些圖式揭示了道教修煉的基本原理。“道”通過大化流行之造化來顯示自己。造化有其妙理、有其機,修道就是要窺造化之機,循造化之妙理以為其用,從而得道成仙。而這些圖式內涵有陰陽五行生成、變化之理,通過掌握這些圖式的陰陽五行生化的規律,就可以調和陰陽、五行而與道相通。
關於五行運行的規律,一般只講五行相生或者五行相克,如金生水,木生火,或者水克火,金克木之類。而在道教的教義思想中,還有五行之間的返生關系存在:即水能反生金,火能反生木。這就是丹道修煉重要的“逆”的理論。
就內丹言,人稟先天之炁(五行屬金)而生,世俗之人炁不斷地化為精(五行屬水),這是金生水,為順行;內丹命功的宗旨是要保精惜氣,煉精以化炁,這就是仙家所謂求取“水中金”,乃逆行。人稟先天之性(五行屬木)而成,世俗之人其性不斷轉化為情(五行屬火),這是木生火,為順行;內丹性功的宗旨是要涵養性情,恢復人清靜無為的先天本性,這就是仙家所謂求取“火中木”,亦是逆行。
黑白點河圖、洛書中,一、二、三、四、五代表五行之生數,代表人和萬物的先天狀態;六、七、八、九、十代表五行之成數,代表人和萬物的後天狀態。道教修道強調人要由後天返還先天,故《周易參同契》所謂:“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表達了道教修煉旨在由後天返回到先天這種意思(當然還表達了陰陽消長的丹道火候問題)。
根據河圖、洛書,五行方位中,南二代表火、東三代表木,東三南二表示求取“火中木”,這是喻指內丹涵養性情、追求清靜無為的性功;北一西方四共之,北一代表水,西方代表金,其生數為四,表示求取“水中金”,這是喻指內丹保精惜炁、煉精化炁的命功;戊己為土,居河洛之中,其生數為五,喻指和一般識神有別的真意。內丹修煉認為,只有在真意的引導下,性命雙修,才可能得道。用河洛之隱語來說,則是“三五與一”或“三家相見”。其中,真意為土,其數為五;先天之炁由精而化,其數為北一西四,亦為五;先天之性由情而變,其數為東三南二,亦為五。三五與一、三家相見,在內丹而言,指的是逆用五行,使人之精神魂魄意五炁朝元,返回到先天狀態,從而得道成仙。
煉丹(資料圖 圖源網絡)
內丹的術語皆來自外丹。外丹以鉛汞為藥物。比如鉛,雖為藥物,但其本身並不能直接服食,而必須將鉛進行煉制,鉛煉之後則成為液態,即像“水”的模樣,以五行順行的理論來看,則此為金生水。接著,外丹還要求取鉛煉化後的結晶體,即鉛由液態再升華後所形成的固態的鉛化物,這個結晶體因為經過燒煉,在煉丹家看來,已經去除了雜質,這就為服食打下了基礎。如果同樣套用五行話語的系統,便可以用求取“水中金”來說明。這可能是道教丹道之所以持“五行返生說”理論的一個例證。又如,煉外丹都是在爐竈中進行的,一般爐竈都由土築成。因此在煉丹中,特別強調五行之中的“土”的作用,以“土”為媒介,將藥物合成一處,結成丹頭,以修還丹。
黑白點河圖、洛書實際上消化、融進了內、外丹這種特殊的修煉理論,故其在道教教義思想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陳摶之後,以黑、白點“河圖”、“洛書”來闡釋《周易》的原理,包括解釋八卦的起源、天地之數、大衍之數、太極、兩儀、四象等易學史重要問題在知識界蔚為成風。通過對河洛之學的討論,宋明的思想家對當時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如世界的結構與形成,形上之道與形下之器,理、象、數三者的關系,元氣論等都做了充分的闡發,這對宋明哲學的發展亦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供稿編輯整理/白水)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河圖洛書的道教文化內涵》整理發布,作者章偉文,選自《中國宗教》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