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什麼美好寓意
立秋有什麼美好寓意_立秋含義
在古代,立秋是一個重要的太陽術語,象征著秋收季節的到來。那麼你知道立秋有什麼美好寓意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立秋有什麼美好寓意,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立秋有什麼美好寓意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起始。鬥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於每年公歷8月7或8日交節。“立”,是開始之意;“秋”,意為禾谷成熟。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僅次於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在節氣排列順序上,處暑在立秋之後,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節氣有“三暑”(小暑、大暑、處暑),“三暑”中間還夾一個“立秋”節氣,立秋之後才是處暑(末暑)。“三暑”與“三伏”均代表高溫酷熱天氣,“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
立秋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從立秋開始,陽氣漸收,萬物內斂。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並稱“四立”,也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獲的季節。立秋時,古時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立秋氣候
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於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北京地區的白晝也因此縮短到了14小時04分(夏至日是15小時)。
立秋之後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天氣還將熱一段時間,因此仍舊要註意防暑。但是,大自然還是有了變化。出現了中午熱、早晚涼的”尜尜天“,而且是”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
一般年份裏,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預防“秋老虎”措施有哪些
1、安情誌
暑熱最易傷心,熱擾心神,人常表現出心煩不寧,坐臥不安,思緒雜亂,此時,應有意識避開這種不良情緒的幹擾,做到神清氣和,胸懷寬闊,遇事不煩,處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始終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境。
2、祛暑熱
仍須加強防暑降溫,註意不要在烈日下曝曬或在高溫環境中久留,外出應帶上遮陽傘、帽,並及時補充水分,多喝淡鹽開水、綠茶、綠豆湯以及酸梅湯、菊花茶、銀花露、蘆根水等各種清涼飲料。
3、保睡眠
要合理安排個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時,生活規律,勞逸結合,保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尤其是午睡,保護好心臟,避免過度疲勞,提高機體對高溫的耐受能力和對“秋老虎”的抵禦能力。
4、調飲食
此時人體消化功能較差,不宜大量攝入各種肉食以補充夏日的消耗,可多食豆類以及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但要註意“秋瓜壞肚”,對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損傷脾胃。
立秋是什麼意思
每年8月8日左右立秋。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音臉,意為收集)也。”秋是植物 成熟的意思。立秋也預示著草木結果孕子,俗話說:“立秋三日,寸草結籽。”立秋後天氣由多陰雨變為秋高氣爽,天高雲淡,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黃河中下遊地區立秋節平均氣溫為26℃,比大暑節降低2℃,降雨量為50一70毫米。海南島平均氣溫28℃,黑龍江北部為16'C,南北溫差12℃。“立了秋,涼颼颼”,立秋節的第一候應是。涼風至。立秋節後的風向由偏南轉偏北,偏北風的頻率增多,開始逐漸降溫。
立秋習俗
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時體重對比。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2、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3、啃秋
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4、吃“渣”
山東、四川等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