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的完美結合(附屠呦呦八字簡析)
中文名:屠呦呦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
出生地:浙江寧波
出生日期:1930年(庚午年)12月30日
畢業院校:北京醫學院藥學系
主要成就:創制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1971年10月4日經歷了190多次失敗後在實驗室中屠呦呦終於從青蒿葉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百分之百的抑制率,2011年9月12日獲得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美國拉斯克醫學獎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表示,屠呦呦的發現人道主義意義更加重大。瘧疾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自古以來死於瘧疾的人口遠遠超過死於戰爭的人口,為征服瘧疾各國科學家都在做艱苦的努力,但一直沒有攻克。我國科學家屠呦呦通過科學手段從天然材料中提取青蒿素,在攻克瘧疾方面做出了了不起的貢獻。青蒿素的創制成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同氣相求”的經典案例,國人應該以此為契機,開創國學繼承和研究的新局面。我們不妨仔細看看,在青蒿素的研究過程中,傳統文化都起到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1.古代醫書為項目確定了研究範圍
中國啟動青蒿素的研究,是特殊年代的特殊需求。20世紀60年代初,美越戰爭期間,瘧疾肆意橫行,嚴重影響到戰爭形勢。然而,當時的北越政府缺乏相應的研究機構和科研條件,他們只能轉而求助於中國。為了研究出抗瘧特效藥,1967年,中國政府啟動了“523項目”,意在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當時的中國眾多老科學家、研究人員已經被“鬥倒”。 1969年1月,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簡稱“中藥所”)的屠呦呦被任命為該研究所參與這項任務的小組組長,時年39歲。
期初,屠呦呦從一些瘧疾單秘驗方集中篩選了一些藥物,主要集中於胡椒,因效果不夠好而放棄。1970年初,屠呦呦因另有任務研究工作中斷,其組員余亞綱與軍事醫學科學院派來協助中藥所工作的顧國明一起查閱整理文獻,以上海中醫文獻研究館匯編的《瘧疾專輯》為藍本並篩選出重點藥物烏頭、烏梅、鱉甲、青蒿等,用水煎或乙醇提取,由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焦岫卿做鼠瘧篩選。這些都是古代中醫治療瘧疾的常用藥,古人的醫療經驗為科研項目選定了明確的範圍,指出了明確的方向,而不是讓科研人員漫無邊際地去尋找和嘗試。從而大大節省了時間,加速了青蒿素的誕生。
2.葛洪醫書中的記載引導屠呦呦做出了關鍵性的突破
屠呦呦曾表示,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在研發的最關鍵時刻,是中醫古代文獻給予她靈感和啟示。青蒿作為治療瘧疾的藥物早在東晉,就已經由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葛洪在羅浮山提出了。屠呦呦說的中醫古代文獻就是東晉葛洪在羅浮山創作的《肘後備急方》。據媒體報道,《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屠呦呦的註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至於青蒿素,僅僅是《肘後備急方》中不起眼的一處記載。若不是屠呦呦的火眼金睛,這種治瘧神藥很有可能還深埋在故紙堆中。如今羅浮山朱明洞洗藥池旁,就矗立著一塊“青蒿治瘧之源”的石碑,以紀念葛洪的偉大貢獻。
可以說,沒有葛洪醫書中的這些寥寥幾筆的記載,就不會有青蒿素項目在短短兩年內的成功。中醫先賢的寶貴經驗,再一次為現代人類的生命與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
3.屠呦呦身上體現了中醫聖賢的犧牲精神
在青蒿素的研制過程中,動物實驗時,曾出現過性轉氨酶升高等現象。當時,屠呦呦和兩位同事決定親自試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但她們堅持親自證實藥物安全,才投入臨床給病人服用。最終,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生。這不僅讓我們想起了“神農嘗百草”和李時珍親身試藥的故事。為了制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他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險,這正是“蒼生大醫”的精神。所以很多人不由自主地稱贊屠呦呦為“現代女神農”。
青蒿素的成功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青蒿素研制過程中傳統文化所扮演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角色更是令人振奮。中國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寶藏,中醫、易學在現代社會應該如何發展,中醫和易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標應該是什麼,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在屠呦呦身上找到完美的答案。
ps.為何1971年就研制成功,2011和2015才獲獎呢?
這要到八字命理中找答案了:
命中印旺,所以很有才學,但48歲(1978)之前行仇神金運,雖有研究成果,但並無名利上的體現,青蒿素成功的1971年前後並無任何榮譽紀錄,反而還過得並不好,引起很多爭議(可以參看以前的網文,茲不贅述);直到1978年之後的癸未大運開始,土制住忌神水,才逐漸開始事業發展,從普通工作人員成為副研究員——碩導——研究員;2008開始的庚辰土運,旺水入庫,終於從籍籍無名到名聞天下,在此期間獲得了數個國際獎項,直到今年乙未,大運流年都是用神到位,獲得諾貝爾獎,聲望達到頂峰。附:工作經歷和個人榮譽:
工作經歷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後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1979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
1985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
人物榮譽編輯屠呦呦在美國紐約舉行的拉斯克獎頒獎儀式上 (2張)
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5年出席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由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同年以“中國政府代表團”代表的身份出席“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並再次出席全國科學技術大會;[7]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04年獲泰國瑪希頓皇家醫學貢獻獎(Prince Mahidol Award)。
2009年,獲第三屆(2009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藥發展獎;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8-9]
2015年6月15日,獲得2015年度沃倫·阿爾珀特獎。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