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風俗和來歷是啥?
臘八節為漢族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古代把臘八節稱為臘日,並在此日舉行祭祀活動,那麼臘八節的風俗和來歷是啥?一起了解下吧。農歷十二月臘月為一年之歲尾,正值寒冬。民諺雲:正是言之其冷。關註華易網,陪你一起度過寒冷的冬天。
臘八節的風俗和來歷(1)臘八節的風俗:
1、祭祀
2、臘八粥:臘八節吃臘八粥,是一個由來已久的風俗。
3、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臘八節的意義,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
4、吃冰: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5、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6、臘八面: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2)臘八節的來歷:
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臘八節的意義,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為“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臘八節意義是什麼?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誌》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通過八字命理,我們便能看出一個人一生的運勢,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新一年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點擊下方的【精品測算 】了解全新運勢,預祝您新一年平安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