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貧不語,水平不流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我認為此話有兩層意思:一是一氣之下,傷了別人而憂慮;其二是一氣之下傷了自己,同樣增加了煩惱。有時不僅損害了自己的健康,甚至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如果能克制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就能給自己帶來莫大的好處。
古往今來,能忍得福、不忍得禍的人不乏其例。最有名的莫如三國時期的周瑜,由於他的度量狹窄,妒忌比他強的人,被諸葛亮給活活氣死了。他的死,影響了孫、劉的聯合抗曹大業。同樣是三國時期,魏將司馬懿領兵與諸葛亮相持於五丈原,為了消耗諸葛亮的實力,司馬懿深溝高壘,只是屯兵不出戰。後來,諸葛亮派人送去書信及婦人衣物等侮辱他,司馬懿就是忍受此辱而堅不出兵,諸葛亮也無可奈何。從而遏制諸葛亮北進伐魏的圖謀,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三國鼎立的格局。由於司馬懿深謀遠慮,胸懷豁達,忍辱負重,為其子建立晉王朝打下了基礎,自己也活了83歲。
要真正做到“忍”,就必須制怒,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要發怒,更不能暴跳如雷。因為一發怒,氣血往上衝,神經緊張,血管收縮,極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而能退一步,則海闊天高,讓自己的健康逃過了一次災難,讓自己的事業前進了一大步。但說來容易做就難。要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遭遇,就要有把生命置之度外、心懷遠大理想、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生觀。如漢朝的蘇武,40歲時出使匈奴,匈奴多方誘降,蘇武堅決不從,後來迫使他去北海放公羊,規定公羊生了小羊才準其回來。蘇武在北海嚼雪食草度日,持節放羊19年,節旄盡落,直到昭帝即位,與匈奴和好,才放還蘇武,真是“丁年奉使,皓首歸”。蘇武為國家民族的尊嚴而忍辱負重,備受非人的生活,這樣的忍,是一種大無畏的“忍”,是維護了至高無上使命的“忍”,此舉使蘇武成了有名的歷史人物,備受人們的敬仰!
對“忍”與養生的重要性我自己也有親身體會。我的性情急躁,容易發脾氣,上世紀70年代初就得了高血壓和冠心病。1996年,我主編族譜時,因另一族人未選上主編,便懷恨在心,借機對我進行人身安全威嚇。當時我真想發作,但一想到別的宗族因修族譜而產生了各種糾紛,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為了維護本族的聲譽,我強忍怒氣,聽從勸告,避免了一場不小的禍害。待族譜告竣後,此人仍不服氣,竟乘夜在我家門樓上潑灑墨汁以示侮辱,我明知是此人所為,也沒有發作,只是靜靜地將墨汁洗掉了;事隔30天,此人又故伎重演,我也再一次忍受了下去。我的親友知道後都憤憤不平,要找此人算賬。我勸告他們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受點委屈算什麼,不要擴大事端,他遲早會後悔的。”半年以後,此人感悟過來,向我賠禮道歉,說他誤會了我。“忍”,可以使心態平衡。凡事包容,胸懷寬廣,整個身心經常處於祥和寧靜、陰陽調和、順乎自然的狀態之中,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但我又認為,養生以獲得長壽僅僅是事物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有所作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能如此,則健康長壽更富有高尚情操和深遠的社會意義。
在困境中逆來順受,忍辱負重,不忘初衷,轉而勤學多思,可以使一個人的精神完全進入專註狀態,使心態平和,忘記自己的不幸遭遇,實現保健益壽的養生目的。紅學家俞平伯,因寫《紅樓夢研究》一書而蒙受數十年的冤屈,但活了90歲;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因《新人口論》而革職挨批,受到極不公正的待遇,他比俞平伯的命更長,居然活到了100歲;愛國名將張學良,飽經磨難,過著半個多世紀難見天日的生活,也活了100歲。這些老壽星均有共同的不幸境遇,然而他們襟懷曠達,逆來順受,不計個人得失,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同樣享盡天年,百歲乃去。
諺雲:“百忍居家為上策”,又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從小事到百事都要以“忍”為準則,凡遇不如意不順心的事,不能憑一時性起,勃然大怒。要分清是非曲直,三思而後行。歐陽修說過:“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這是一條重要的養生哲理,而“忍”也是順乎自然養生之道的一個方面。有了這個“忍”字,活動才有序,心境才平和,情緒才穩定,選擇才得體,健康才長壽!
(編輯 方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