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九宮與八卦的關系
論九宮源於先天八卦
九宮理論至遲西漢時期已經成熟。
1977年春,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M1)出土的太一行九宮占盤。
太一,又稱作太乙,是北極的人格神稱謂。在古代,最初是太陽為中心的宇宙觀,由此而發展出自甲至癸的十天幹的符號抽象,這就是傳說中十個太陽的來歷。十天幹陽幹陰幹一組,分為五組,以木火土金水為序,而五方神,五帝說等也據此而來。
此外,以前占筮者被統稱為日者,因為包括天幹與地支都是描述太陽運動和周期的。換手二十四節氣,其實與月亮的周期無關,完全由太陽在黃經上的位置決定。
再後來,人們註意到所有星辰都圍繞北極而動,於是太一取代太陽成為中心。
《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正義》:“泰一,天帝之別名也。劉伯莊雲: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淮南子·天文訓》:“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微宮者,太一之居。”《易緯·乾鑿度》鄭玄註雲:“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央。
因為先入為主,所以我們習慣了洛書的九宮數與後天八卦的捆綁關系,但其實,九宮數和先天八卦的關系更為密切。
先看一下八卦的兩種不同系統:
八卦當然都是一個八卦,是八個符號組合,是對時空的抽象。八卦分先天和後天,主要是指它們排列次序和位置的不同。
昌明所謂先天八卦的最重要人的是北宋的邵庸,而朱熹在《周易本義》中承認和使用了這種說法,有人以為宋代之前,漢唐沒有明言所謂先天學者,認為邵庸是自己創造了所謂“先天易學”,托古以名之。
但反對意見認為西漢時已有無天卦位,比如《焦氏易林》中的取象。所以李之才邵庸所學不過別有所傳。
因為《說卦傳》有“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之句,邵庸認為這說的就是先天八卦,也即伏羲八卦,而“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一段,則是指的文王八卦,即後天八卦。
我的看法是,先天八卦當然是早已有之的。不過是邵庸又把它申明光大了。
八卦兩兩相重成64卦,而64的卦序排列,大約有幾種:
第一種是傳世本周易卦序,孔穎達謂“兩兩相偶,非覆即變。“也即來知德說的非綜即錯。上經三十卦,以乾坤始,以坎離終,下經34卦,以鹹恒始,終於既濟未濟。此種排列極具哲學涵義,我以後再說。
第二種有關卦的排列順序,是京房一系。自下而上逐爻變化,乾震坎艮坤巽離兌各統八卦,共分為八組,每組八個,稱為八宮卦,今天占筮體系基本是這種。
第三種是《推背圖》應用的一系,即乾坎艮震坤巽離兌,後天八卦的模式。
第四種是馬王堆漢墓的帛書易體系:先上卦再下卦,以乾艮坎震坤兌離巽為序。
第五種就是洛書九宮之序。我推測這可能就是坤藏或連山一系。
我們知道,《周禮·春官·大蔔》:“大蔔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連山首艮,即重艮卦,坤藏首坤,而周易以乾卦為首。
傳世本周易的卦序是以乾坤始,以既濟未濟終,有人以為這個卦序可能是孔子排的,但孔子自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夫子恪守古典,一生以整理傳承經典為事業,不可能擅自更改而不明言。這個卦序的秘密,我另專章破譯。
《說卦傳》雲:“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術士所習用最多的易--京房易卦序,就嚴格據此而來:即乾,震,坎,艮,坤,巽,離,兌,換成人物取象,依次是父,長子,中子,少子,母,長女,中女,少女序列。而馬王堆漢墓帛書易序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即父,少子,中子,母,少女,中女,長女。
而連山易,坤藏易的卦序,自孔子之後,世皆未知如何排列。
我以為九宮非常可能來自於坤藏。而坤藏的卦序,極可能就是坤巽離兌艮坎震乾。只不過九宮又加了一個中宮。
我們把九宮與先天八卦加於一起,如下:
4兌
9乾
2巽
3離
5
7坎
8震
1坤
6艮
千百年來人們目不見睫,只因一直囿於後天八卦與九宮的疊加排列,有了先入之見,現在我們按數字的次序排列一下:
1坤,2巽,3離,4兌,5中宮,6艮,7坎,8震,9乾。
這正是坤巽離兌艮坎震乾之序。換成人物,依次為母,長女,中女,少女,少男,中男,長男,父。
這種排列是從坤開始,到乾結束,當然是重坤,重陰的。而九宮向來為隱秘之學,歷為兵家陰謀家所重,倒頗合其理。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是道家傳承了很多的遁甲之學。
這也能解釋現在遁甲的陰盤為什麼用梅花易數的年支加陰歷月日再加時支除以9的余數起局,它們的淵源就在這裏。
梅花易數本身也是道家的東西,用的就是先天卦數,只不過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順序。而洛書九宮我說過了,是用的坤一巽二離三兌四中宮五艮六坎七震八乾九。
所以我曾經自創陽盤九宮之法。而梅花易數,也使用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離六兌七乾八來起卦,也頗準確。如果明白了原理,盡可以自創家法,但也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不過後來我突然註意到:太一的“坤一巽二離三兌四中五艮六坎七震八乾九”的序列雖然以坤陰始,其實更進一步說來,它是記錄的一個陰消陽息的過程。所以更切合冬至陽生直至夏至陰生的天道進程。這其實也可以說是重陽的。
我在別章專舉一例說明梅花易數。
我所謂陽盤九宮,即以乾震坎艮兌離巽坤為序,再排一個九宮,這才是真正的二八易位,一九互換:
8兌
1乾
6巽
3離
5
3坎
2震
9坤
4艮
這種九宮,可以叫他陽盤,因為它首乾而末坤,當然是重陽的。但如果計算它的行列式,則得出的是-360。似乎這才是陰,才是逆天而行。
如果把16,27,38,49,與中宮5連接為線,則是反戈麥丁紋理,納萃就是以此為圖騰和LOGO的。與之相反,則是佛家的萬字紋。
如果我們細考量乾卦和坤卦的性質,其實陰陽不過是相對的。比方說乾,雖然是三個陽爻,但乾為天,天是什麼呢?天其實是不可見的。“魂歸於天”,這個天,也許就是暗物質暗能量。我們現在知道,宇宙中可見物不過4.9%,其余皆是不可見的。
乾坤之道,一張一閉,乾可能是宇宙大爆炸和擴張之力,而坤則為萬有引力。乾為天,坤則為地,在人身為脾胃,在筆劃為橫勒,如果是在武術中,形意拳即以橫拳為土。
孫祿堂《形意拳》:“橫拳者,屬土,是一氣在人體中的團聚。萬物土中生,脾為人體中之後天之本,營運五谷滋養身體,所以腹內之土是脾,在拳中即為橫,指身體中先天之意一動即為橫,橫是拳中萬法之始,是太極一氣,是拳中之土。橫拳屬土,為渾圓一氣,其形圓,所以其性實”。
下面再說一下八卦的中間,為何有一個中宮。
《易緯·乾鑿度》鄭玄註雲:“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自此而從於坤宮,又自此而從於震宮,又自此而從於巽宮。所行半矣,乃還於中央之宮,既又自此而從於乾宮,又自此而從於兌宮,又自此而從於艮宮,又自此而從於離宮。行則周矣,上遊息於太一之宮,而返於紫宮。行起從坎宮始,終於離宮也。”
鄭玄又註說:“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一也。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 認為太一之數從一到九,分陽進陰退變化而運行於九宮之中,九宮各宮縱橫奇斜相加,都等於十五。
鄭玄學自馬融,《後漢書·鄭玄傳》:“融門徒四百余人,升堂進者五十余生。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於玄。玄日夜尋誦,示嘗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乃召見於樓上,玄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東漢神秘術數與圖緯之書流行,鄭玄“善算”,雖可能有自得之說,但馬融語“吾道”,則鄭玄得的,還是馬融處居多。所以此註可算當時的通行看法。
由此,就有兩個可註意之處。
一是這似乎更加顯示,九宮數的進退,即陽進陰退,源自於易的九六陰陽之理。易的陽爻即稱九,陰爻即稱六。以九為老陽,六為老陰,筮法逢九六即變,這是通識。
所以我以為非常可能並非是系辭說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先有河洛之數而才有易經,而可能恰恰相反,是先有八卦,後有九宮理論。
第二個,就涉及到遁甲和非遁甲的兩種術數派別。
遁甲,也就是將甲隱藏,表面看來,這樣做九宮就可以納十幹。但我早年讀乾坤鑿度,即頗以為遁甲不合鄭玄所註之法。考鄭玄所註:每四而返中宮,則現行的奇門遁甲,恰好少了一次回中宮的步驟。
河圖中宮是5和10。而洛書無10.這個非常不合理。因為九宮圖有兩個明顯的性質,一個是各向的和都為15,15是12345的和,而246810的和,則為30.第二個特征:在河圖上最為明顯。而河圖一變,即是洛書。
這就是“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途”。
一六為水數,二七為火數,三八為木數,四九為金數,五十為土數。小數為生數,大數為成數。
但洛書九宮的10哪裏去了?
其實也在中宮。
如果我們按鄭玄所註,每四還於中宮,則坎宮起1,坤宮起2,震3,巽4,坤5之後,乾6,兌7,艮8,離9之後,又已經走了四步,應該還於中宮了,恰好是10.
如果按這個規律,則現在的飛宮小奇門,才是正確的太一行九宮的方式。十數年前,我頗以所發現者自得,後來才知道世已有之,就是由霍霏然先生傳的張冠武先生的飛宮小奇門。可見世上盡有所見同者,大部分東西,並未失傳。
4
9
2
3
5(10)
7
8
1
6
關於飛宮小奇門,我另辟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