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術產生的理論前提和技術條件
算命術產生的理論前提和技術條件
“相術”產生於春秋時期,這已成不刊之論。然而以五行甲子推知休咎的幹支算命法到底產生在哪個朝代,則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了。有人認為算命術產生於戰國時期,當時的鬼谷子、路碌子就是此術的鼻祖。這種觀點是宋朝人提出來的,那時算命先生著書立說者甚多,他們為了讓人們相信他們的算命方法,往往假托古人,尤其喜歡假托幹遠古的某位傳奇人物。清朝幹隆年間的幾位大學者已經指出,把鬼谷子、洛碌子當作算命術的祖師爺,即屬於這種毫無根據的假托。
還有人認為,將人出生的年、月、日配上天幹地支的算命方法,是由唐代中葉的李虛中創造的,到了五代宋初,徐子平又加上了時辰的夭幹地支,這樣便完成了年、月、日、時“四柱”八字的配合,並從此廣泛流行開來。明清時期的命理學者持此觀點者大有人在,現代預測大師邵偉華在其《四柱預測學》中也堅持了這種觀點。然而只要我們深入研究一番,並舉出有力的證據,便不難發現此種觀點同樣不能成立了。
事實上洪工漠在其《中國古代算命術》中已經提出:“我國算命術的起源,大概始於兩漢。”我以為說得更確切點,以五行甲子推知休咎的幹支算命法當是濫筋於兩漢,而在漢魏之際基本成形。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算命術的產生同樣不能例外。中國算命術之所以萌生於兩漢時期,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培植算命術這個神秘種子的溫床。也就是說算命術所需要的理論條件和社會環境當時都已經具備了。
算命術的理論根基是陰陽五行學說,.而這一學說正是在兩漢時期臻於完備,並為社會所普遍認同的。“陰陽”二字最早於《詩經·大雅·公劉》,所謂“既景既岡,相其陰陽”,即向日為陽,背日為陰,這是陰陽二字的本義。西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也都大談陰陽,但當時處於百家爭鳴時期,往往是各持己見,不成體統。如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陽父用陰陽的關系變化來解釋地震,他說:“今三川實震,是陽失
其所而鎮陰也”。(《國語·周語上}))《左傳》嘻公十六年也記載了周內史叔興用“陰陽之事”解釋天空隕石的自然界變化現象。昭公元年醫和則認為“天有六氣”,即所謂陰、陽、風、雨、晦、明,把陰陽看作是天的兩種氣象。而老子、莊子則將陰、陽二氣看作是生成萬物的根本。《老子》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莊子·則陽》則說:“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又說:“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生相殺。”肯定了陰陽是天地之間生成萬物的本氣。
但是這些思想家都是從自然現象或是“氣”的立場來論述陰陽的,認為陰陽不僅是兩種氣,而且是兩種性質,即正反兩方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關系,則集中體現在長周易》之中。,《系辭上傳》所謂“陽卦多陰,陰卦多陽”,物一世,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顯然是陰性、陽性的更高一層抽象了。到了戰國末年,鄒衍也以善談陰陽著稱,有關陰陽的著述達“十余萬言”,雖然其著作都已失傳,但其學派則被稱為“陰陽家”。
應該說關於陰陽的理論思想先秦時期已經很豐富了,只是這種學說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並影響到整個社會而已。將陰陽學說同人事社會聯系起來,並完成了一整套陰陽理論體系的,正是漢代學者。漢初“罷黝百家,獨尊儒術”,推崇的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體系,而董仲舒正是吸取了前人的各種陰陽之說,將其系統化、理論化的關鍵人物。他所著的《春秋繁露》,其中《陽尊陰卑》、《陰陽位》、《陰陽終始》、《陰陽義》、《陰陽出入》、《天地陰陽》等篇都在大論陰陽之道,並且與人事社會的尊卑出入、地位貴賤等聯系在一起,他的陰陽學說是在他的儒學體系之中的,因此隨著他的儒學的獨尊地位,他的陰陽學說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