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之道,始於畫卦
題記:一陰一陽之謂道。
《周易》的學問,始於畫卦。我這麼說,對很多初學者而言,是一個莫名奇妙的問題。試想一下,學習《周易》,誰還能不會朱熹的“八卦取象歌”呢?歌謠如下: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至於說到六十四卦,那也是有對應的歌詞的。即:
天天乾、……、地天泰、天地否、……、
山雷頤、……、風雷益、……、火水未濟。
背誦吧,各位有誌於學易的先生、女士。
倒背如流吧,各位有誌於精通《周易》這門學問的人們!
從入門開始,就是背誦加背誦,溫故而知新,可是,這真的是一個好的方法嗎?
一、卦自何處畫?
問題:能不能把頤卦畫出來一下?
作為一個已經熟練背牢六十四卦序的入門者,自然對這個問題不屑一顧。在我的再三催促下,答到:“山雷頤”,所以頤卦應該是這樣畫的:
以後,這麼簡單的問題,就不要來打擾我了,好嗎?牛仔很忙的。
然而,畫卦真是這麼簡單嗎?如此畫卦,如何能夠,“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我們先看看太陽的日出日落:
再看看一顆小樹苗成長為一顆大樹。
看出點門道了嗎?其實點破了就非常簡單:
易理:自下而上。不管是太陽還是月亮,從觀測者的角度來說,都是先位於下方,然後徐徐上升至中天,再然後慢慢降落,消失在地平線以下。不管是樹木還是人類,都是從幼小的個體慢慢生長至壯年,然後漸漸老去,最終歸於黃土。所以,畫卦自然也應該遵循這樣的道理。因此,頤卦應該是這樣畫出來的:
值得註意的是,畫卦之初是不能稱之為頤卦的。在畫出最下面的那一根陽爻後,接下來是有若幹種可能的;即便是在依次畫出陽爻、陰爻、陰爻(下卦震)後,依然不能就認為是頤卦;直到最上面的陽爻畫就,我們才能為其添加名字——頤卦。
在這樣的一個思維歷練過程中,背誦有何用處?在這樣的一遍又一遍的畫卦過程中,自然而然能加深對“自下而上”這個易理的理解。至於文字,有什麼作用?這個卦為什麼要叫頤卦?我不知道,大不了叫它山雷卦,或者上艮下震卦,又有什麼關系呢?它之所以叫做頤卦,是聖人設卦觀象,命其名曰:頤。我們不去體察聖人設卦觀象之苦心,而去背誦其文字,豈不是舍本逐末?
二、卦自何處變?
問題:假設前面的頤卦中,自下而上依次是數字七、六、六、六、六、七,請問它的變卦是什麼?
額,這不是很簡單麼?早有前人總結過了:六、九為老陰、老陽,需要變;七、八為少陽、少陰,不需要變。所以,看下圖:
這個的專業術語,叫做《頤》之《乾》,再按照朱熹老先生所教的,以乾卦的初爻和上爻為斷,也就是:
乾、初九:潛龍勿用。
乾、上九:亢龍有悔。
大喝一聲,如此卦變,這裏面可有你自己的思考?這樣學易,於是再次滑入“人雲亦雲”的軌道,最後,也就是逃脫不了“背誦再背誦、默寫再默寫”的套路。如此學易,易道窮矣。
既然畫卦是類萬物之情的,那麼卦變也應該遵循自然界應當遵循的道理。在古代,沒有電燈,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空調,寒來暑往,於是增減衣物,人之常情。可以說,人類世界應當遵循天地之變化,順天而行,而不是逆天而動。只有在天、地沒有什麼變化的時候,人類才能有所行動,比如:婚喪嫁娶、漁獵畜牧。看下圖:
圖中,依次是日食、地震、婚嫁、戰爭。請問,在日全食的時候,大地一片黑暗,會有人選擇在此時打仗嗎?同樣的道理,迎親的隊伍正高高興興,敲鑼打鼓,突然地震襲來,人們還會按照原定計劃,逆天而動嗎?只怕是急急忙忙,尋找可靠的庇護之所吧?
易理:自上而下。如果說畫卦的時候,秉承的是自下而上的道理,那麼變卦的時候,就應當秉承自上而下的道理。換而言之,上變則下不變。因為在上(天、地)變的時候,下(人)的變化,都沒有任何意義,也就是不需要變了。因此,如果上述的頤卦,自下而上分別是數字:七、六、六、六、六、七,那麼,它的變卦應該是:
專業術語叫做:《頤》之《益》,以頤卦的五爻為斷,即:
頤、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三、卦自何處觀?
如果我們以佛教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那麼答案應該是:“自觀處觀”。然而,這樣的回答並非中土人士之回答,也非聖人設卦觀象之本意。實際上,如果理解了前面的兩個部分,那麼這個答案是:
“自變爻處觀”
如果得到的頤卦,自下而上沒有變爻,也就是說數字分別是:七、八、八、八、八、七,那麼應該站在什麼地方觀察呢?請看下圖:
向上觀,相當於趴在地上,觀察一顆樹苗的健康狀況,應當以此觀察角度為主;向下觀,相當於登上一座高山,從頂部往下觀察這棵樹苗的健康狀況,應當以此觀察角度為輔,在易經中,專業術語叫做綜卦。易中的錯卦、綜卦、互卦,合並起來稱之為“錯綜復雜”,不在本文章的討論範圍之內,略過不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