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大名繡指的是哪四大名繡(中國刺繡四大名繡)
一、四大名繡
四大名繡,指的是我國刺繡中的蘇州刺繡、湖南湘繡、廣東粵繡、四川蜀繡。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 刺繡兩種。
中國的刺繡工藝在秦漢時期便已達到較高水平,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國四大名繡是中國刺繡的突出代表。
中文名
四大名繡
產地
中國
種類
蘇繡、湘繡、粵繡、蜀繡
類型
傳統刺繡工藝品
歷史
2000多年等
古稱
針繡
文化
民俗文化
二、刺繡
四大名繡指的是中國民族傳統刺繡工藝中的蘇繡、湘繡、粵繡、蜀繡。
1、刺繡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繡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2、蘇繡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蘇繡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於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以蘇繡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
3、湘繡是在吸收蘇繡和其它刺繡的優長處發展而來的。湘繡使用不同顏色的線相互摻和,逐漸變化,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湘繡的圖案借鑒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繡內容多為山水、人物、走獸等,尤其是湘繡的獅、虎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4、粵繡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繡制平整光滑......。粵繡的題材廣泛,多為百鳥朝陽、龍鳳等圖案。
5、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多達100多種,充分發揮了手繡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繡題材大多為花鳥、走獸、蟲魚和人物等,品種除了繡屏之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等等。
三、四大名繡的形成
四大名繡之稱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繡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繡產地的不同,刺繡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刺繡產品銷路尤廣,影響尤大,故有“四大名繡”之稱。
1、蘇繡的形成及特點
蘇繡,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傳說來源於仲雍的孫女“女紅”首制繡衣 。古代江南地區百姓有把蛟龍文在身上的習俗,仲雍做了吳國君主,想破除這種陋習,孫女女紅發明了把蛟龍的圖案繡在衣服上以替代文身。為了紀念刺繡的發明者,民間至今仍將婦女從事紡織、縫紉、刺繡等活動稱為“女紅”。
蘇繡
蘇州地處江南,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繡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繡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蘇繡的特點: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在刺繡的技藝上,蘇繡大多以套針為主,繡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繡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蘇繡的發展:
經過長期的積累,蘇繡已發展成為一個品種齊全,畫面豐收,變化多端的一門完整藝術,涉及裝飾畫(如油畫系列、國畫系列、水鄉系列、花卉系列、賀卡系列、鴿譜系列、花瓶系列等)。實用品涉及服飾、手帕、圍巾、賀卡等。
2、湘繡的特點:
湘繡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形象生動、逼真,質感強烈,它是以畫稿為藍本,“以針代筆”,“以線暈色”,在刻意追求畫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故其獨特技藝,盡在“施針用線”之中。湘繡針法多變,以摻針為主,並根據表現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紋理的不同要求,發展為70多種針法
湘繡的發展
是湖南人民創造的一種卓越的手工藝品,具有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刺繡通常是用真絲、硬緞、交織軟緞、透明玻璃紗、尼綸加真絲、棉線等為原料繡制的精細工藝品,而湘繡繡品主要用真絲絲線在真絲織物上繡制圖案,它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適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種有單面繡、雙面繡、條屏、屏風、畫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墊、桌布、手帕、各種繡衣以及宮廷扇、繡花鞋、手帕、圍巾等各種生活日用品。每個品種可繡以風景、花鳥、動物走獸、人物肖像等圖。工作之余欣賞把玩一下湘繡工藝品、湘繡藝術品,令人心曠神怡,其中滋味妙不可言。居家裝飾也以湘繡體現品位和個性。穿著古樸典雅而不失現代的手工湘繡服裝,也會給人一種富貴、高雅、脫俗的感受。湘繡作為我國四大名繡之一,以湖南長沙為中心,是在湖南民間刺繡工藝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精華而發展起來的刺繡工藝品,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強調寫實,質樸而優美,形象生動。特點是絲細,後用皂莢仁溶液蒸煮,再裹起來揩拭,防止絨絲起毛,其光細勝眼於發絲,湘繡在配色上善於運用深淺灰及黑白色,加上適當的明暗對比,增強了質感和立體感,結構上虛實結合,善於利用空白,突出主題,形成了湘繡水墨畫般的素雅品質。湘繡的傳統題材是以獅、虎、松鼠等,特別是以虎最為多見。以著色富於層次、繡品若畫為特點。曾在巴拿馬、芝加哥等世界博覽會上獲獎。民間有蘇貓、湘虎之說,湘繡獅虎毛紋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今已發展到異色、異形、異面的雙面全異繡。
粵繡特點
“粵繡”是產於廣東地區的刺繡品。據傳創始於少數民族,明中後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譽毛撚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常用百鳥朝鳳、海產魚蝦、佛手瓜果一類有地方特色的題材。五是繡工多為男工所任。繡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臺帷、繡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
粵繡發展
粵繡自清中期以來,分為絨繡、線繡、釘金繡、金絨繡等四種類型,其中尤以加襯浮墊的釘金繡最著名。起初釘金繡只加襯薄浮墊,後來變成襯厚浮墊,使花紋呈浮雕效果,多用於繡制戲衣和舞臺鋪陳用品及寺院鋪陳用品。金絨繡以潮州最有名,絨繡以廣州最有名。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經廣州海關出口的粵繡,其價值達到兩白銀。粵繡紋樣有三陽開泰、孔雀開屏、百鳥朝鳳、杏林春燕、松鶴猿鹿、公雞牡丹、金獅銀兔、龍飛鳳舞、佛手瓜果等民間喜愛的題材,構圖繁密,色彩濃重。粵繡的主要作品為衣料、被面、枕套、掛屏、屏心及小件扇套、褡褳、團扇、鞋帽、荷包等。粵繡曾於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
隨著粵繡的繁榮,粵繡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其中高級繡品主要有條幅、掛屏、臺屏等,一般繡品則涵蓋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個方面,如刺繡畫片、金銀絨掛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墊、批巾、頭巾、各種繡衣、繡鞋、繡袋、戲劇服裝、帳衽、臺帷等等,也有部分觀賞繡品,如《晨曦》、《百鳥朝鳳》、《九龍屏風》、《吹蕭引鳳》等佳作。粵繡的題材也比較廣泛,包括人物、動物、花鳥、龍鳳、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種圖案等,其中百鳥朝鳳、龍鳳、博古則是最具傳統特色的
目前粵繡、湘繡的市場比起以前縮小了許多,以前二者的作品不僅用於高檔品裝飾,還融入於日常生活中;但是如今粵繡及湘繡的產品由於各種原因已經慢慢脫離日常生活,這就導致了它們的受眾人群開始減少,市場逐漸變小。粵繡、湘繡目前的境況只有使其市場擴大,才能讓它們更具競爭力,更容易吸引新的人才,為它們的發展和傳承註入新的活力。
現狀及發展:
而想要拓寬粵繡和湘繡的市場,創新是必然途徑。只有在保持文化基礎的前提下進行創新,不固步自封,才能探尋出一條適合二者自身的新型發展道路。對於粵繡、湘繡而言,其作品可以與現代工藝相結合,融入更多的流行元素。如將傳統刺繡與西方時尚元素、現代工藝相結合,制造出中西結合的婚紗、晚禮服等,廣東名瑞集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將刺繡與流行元素相結合,如明星肖像、卡通人物等,這樣會使得更多年輕人更加對傳統刺繡感興趣,增加了粵繡、湘繡的受眾人群,拓寬了市場。
蜀繡
蜀繡,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
蜀繡的特點
蜀繡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並稱“蜀中瑰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2012年12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蜀繡”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蜀繡的現狀和發展
起源於川西民間的蜀繡,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影響,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
繡主要指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帶的刺繡,由於文化和地理的淵源,也發展到重慶等周邊地區。以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成都平原水土豐美,氣候宜人,溫濕度都適宜栽桑養蠶。川西這一地區古稱“蜀”,在巴蜀大地上盛產絲綢;古蜀大地的絲綢文明孕育了發達的絲織技術,這既為蜀繡提供了刺繡原料——絲綢和絲線,使蜀繡發展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又為蜀繡發展興盛創造了產業和文化環境
2016年,成都蜀繡共建立了11個生產基地、12個村(社區)生產車間、較大的規模繡坊20家,家庭繡坊100余個,合作社發展社員700余名,繡娘人均月收入達3000元以上。自2009年開始,培訓繡娘7320余人,有1500余名繡娘長期從事刺繡工作,476名繡娘取得了初、中級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新培育和引進省級工藝美術大師5名,市級工藝美術大師12名,市級蜀繡傳承人3名,建成了高、中、低各層級繡娘人才庫,為蜀繡產業持續發展儲備了充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