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殷姓起源,殷氏,殷姓介紹
姓氏的起源
姓和氏在西周、春秋以前是有區別的,其後特別在秦滅六國以後,氏因淡化而消失,姓與氏合二為一。
“姓”本從女從生,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凡同一母親(始祖母)繁衍出來的後代都同姓。那時夫妻無固定配偶,子女出生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故從母親而姓。父系氏族社會(父家長制)後,姓雖保留下來了,但演變成從父而姓,凡同出一父親(始祖父)的子孫都同姓。此時,一個父家長制宗族,都是同一個祖先的子孫,自然有同一個姓,如神農氏宗族姓姜,軒轅氏宗族姓姬,陶唐氏宗族姓伊祁,殷宗族姓子,周宗族姓姬等。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沒有被淘汰的宗族勢力日漸強大,人口越來越多。當人口增殖到一個宗族包容不下的時候,必然發生分裂產生新宗族。新宗族自然都和舊宗族同姓,但須另取一個名稱,與舊宗族和別的新宗族相區別,於是產生“氏”。如夏宗族分裂出來的姒姓有扈氏、杞氏、繒氏,從商宗族分裂出來的子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等。從氏的起源論,姓和氏有整體和個別之分,而沒有貴賤之分。姓和氏別於三代之前,姓則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分。氏則猶封爵,然以辨貴賤,以重婚姻,氏同而姓異則婚姻可通,姓同氏異則否,三代之後姓氏混而為一,而以地望明貴賤、通婚姻矣。在西周和春秋前的姬、姜、嬴、子等貴族宗族,氏和姓的區別當屬明貴賤,此後非也。
命氏最主要的方法是以字為氏、以官為氏、以邑為氏。以字為氏,即以新宗族第一代人的祖父之名字命氏。以官為氏,即祖輩世居某官,以官名為氏。以邑為氏,即以受封的采邑命名。歸納命氏之法主要有:一以國為氏,二以邑為氏,三以鄉為氏,四以亭為氏(五等貴賤之爵:公降為侯,侯降為鄉,鄉降為亭),五以地為氏(有封土者,以封土命氏,無封土者,以地居命氏),六以姓為氏(姓與地為氏皆因所居,得賜者為姓,不賜者為地),七以字為氏,八以名為氏,九以次為氏(伯仲叔季之類),十以族為氏(以親別疏,以小別大,以異別同,以此別彼),十一以官為氏,十二以爵為氏,十三以兇德為氏,十四吉德為氏,十五以枝為氏,十六以事為氏,十七以謚為氏,十八以爵氏為氏,十九以國系為氏(如季友之後,儒家則稷叔孫,非儒家則去孫稷叔之類),二十以族系為氏(如士氏又分出士季氏),二十一以名氏為氏,而國邑鄉附(如禹之後,夏氏曾受爵為侯則又有夏侯氏),二十二以國爵為氏(與名同氏),二十五以邑謚為氏,二十六以謚氏為氏,二十七以爵氏為氏,二十八代北字成復姓,二十九關西成復姓,三十諸方成復姓,三十一代北成三字姓,三十二代北成四字姓,又有方火姓,又有四聲,又有復姓四聲等。
二、殷姓宗族,黃帝血統,殷契後代
據司馬遷著《史記》、鞠德源著《萬年歷普》、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出土甲骨蔔辭等考證:
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為三皇五帝時期的黃帝,黃帝約公元前二七○○年誕生於中華大地的姬水邊軒轅(河南新鄭),公元前二六七四年於窮桑稱帝(在位一○○年,國號:有熊氏),後徒魯(山東)曲阜。
黃帝的玄孫為契,契是殷宗族的祖先,故稱殷契。血緣關系為:黃帝子為玄囂,玄囂子為蟜極,蟜極子為高辛,高辛子為殷契。玄囂、蟜極均未稱帝,至高辛繼帝位,稱帝嚳。
帝嚳(三皇五帝之一,公元前二四一二年稱帝,國號:高辛氏)有四妃各生一子,均封有疆土。元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後稷。次妃有娀氏,名簡狄,生(殷)契。次妃陳鋒氏,名慶都,生放勛。次妃娵訾氏,名常儀,生摯。
殷契的誕生有“玄鳥生殷”的故事:殷契,母親叫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帝嚳與次妃簡狄及簡狄小妹建疵三人,在春分時到玄池溫泉洗浴,見天上大雁盤旋,雁墜其卵,嬉戲中簡狄得雁卵吞而懷孕,公元前二四○○年於蕃(山東藤縣)生殷契。殷契長大輔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命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殷契為諸候於商,並賜姓子。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殷契以後十四世均為帝(諸候),依次為: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天乙為成湯。
公元前一七五一年,天乙征服夏桀(國號:夏),滅夏建殷商王朝(以公元前一三八四年盤庚遷都於殷為界,此前國號為“殷商”或“商”,此後國號為“殷”),天乙之後十六世三十王連續稱帝,順次為: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太丁(文丁)、帝乙、帝辛(紂)。帝辛即殷紂王,殷紂被周武王戰敗後,於公元前一一一一年殷朝滅亡,自黃帝、殷契發展壯大下來的殷宗族,開始衰敗。綜上所述,殷宗族是黃帝的血脈,祖先殷契被帝舜賜為子姓。
三、殷王朝後的殷宗族以國為氏,以水名(地名)為氏
周武王打敗殷紂王,稱帝建周朝代替殷王朝後,為了鞏固統治,大肆分封諸侯,以“致邑立宗”,“胙之土而命之氏”,把當時居於統治地位的姬、姜、子(殷)等大姓宗族,人為地分裂成許許多多的新宗族,從政權為“分邑”而治,從宗族為“立宗”而治。分別對諸侯,封予新的土地、人口、珍寶,賜以新的宗族命氏,諸侯分封大夫,亦授土、授民、命氏,授封者均是貴族。公元前一一一一年,周武王封殷紂愛子武庚父祿為諸候,以延續殷宗族的血統,後因武庚同管叔、蔡叔復辟敗而被諸殺。
公元前一一○○年,周成王為謝殷王朝先帝恩德,封殷紂之仁兄微子為宋國諸侯,以國名(殷)賜以“殷氏”,以續殷宗族後裔。於是微子以國為姓,改姓殷微子,其弟改姓殷微仲【殷宗族古《家譜》中有“周朝姬氏封姓殷”之說】,春秋以後“殷姓”與“殷氏”合而為一。
另外,自漢代史遊所著《急就篇》“姓字註”可考證:“殷水在穎川,居之者以為氏”。雖然中原穎川有殷水,居住在殷水的人就以地名殷而命殷氏,但這些人仍是黃帝的血脈,殷契的後代,同為殷宗族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