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伴隨人類的產生而產生。它一經產生就規約了特定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並呈現出群體性、傳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和形象性特征。鑒於民俗文化具有社會認知功能、啟蒙教化功能、道德規範功能和心理調適功能、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必須重視民俗文化的傳承。實施傳承的策略與舉措為:甄別評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傳承適應人民群眾多元文化需求;輿論引導、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辨識力、使之自覺地做到知與行統一;資源開發、構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群、壯大我國文化產業;樹立典型、推廣其先進經驗、促進優秀民俗文化傳承紮實、快捷、卓有成效地開展起來。
所謂民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所謂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這裏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我們可以視為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而作為生活文化的民俗文化,它以民俗事象為載體,又折射出特定國家或民族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歷史積澱與發展脈絡,使之呈現下述征:
一、群體性。民俗一詞本身就有“群體”的內涵:民,人民、民間的;俗,大眾的。民俗文化的首要特
征,就是它的群體性。這是因為:民俗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首先必須得到群體的認同,唯有群體的認
同,才能約定俗成,進而完善並傳承下來。
二、傳承性。民俗文化的價值所在,即它所彰顯的功能決定了它的傳承性特征。傳承,使民俗成為財富,成為文化,得以世世代代延續下來,並且在延續的過程中,不斷被後來者融入富有時代特色的文化
元素,使之愈發被人們所接受。
三、地域性。人類在走向文明的進程中創造了文化,這種創造既代表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又適應
了人類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氣候溫差、幹濕狀況、地形地貌、物產植被等等,即與人類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因此,文化也是人類征服自然的結果。
四、寄托性。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民俗事象中,有相當一部分反映了民眾的信念支撐、理想追求、情感慰藉乃至心理依賴,我們將其概括為寄托性。這是民俗文化的又一顯著特征,它大多通過諧音、寓意、像征、造型的形式表現出來。
五、形象性。形象性本是文學藝術的典型特征,我們之所以將其歸納為民俗文化的特征,不僅是因為
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即使民間工藝技術、民間語言、民間娛樂的形象性亦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