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中元節有哪些風俗?記得“2忌3不忘”,老傳統有講究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民間祭祀祖先的三個大節日,每年的這三天人們都會用不同方式去祭祀祖先。離我們最近的就是就是農歷七月十五,公歷八月二十二日的中元節。
人們到了中元節這一天,佛教的寺廟要舉行盂蘭盆會,道教的道觀會舉行中元齋會,民間也會舉行祭祖儀式。除此之外,在中元節人們還有著很多的禁忌,必然說忌夜間出門,忌河邊行走,還不能忘記祭祀祖先,不能忘記祭祀孤魂,放河燈也是中元節必不可少的風俗之一。
一忌夜出門。
在老祖宗的眼中,中元時節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到了這一天,有主的魂魄,會回到自己家裏,接受後人的祭祀。而那些無主的遊魂,就會飄蕩在四周尋找食物。所以,老祖宗就比較忌諱在七月十五這天的夜間出行。
其實,在給古代是有宵禁制度的,就是說夜間是不能夠隨意在路上行走,這是為了維護治安。所以說,不僅僅是七月十五,除了一些重大的節日,皇帝為了顯示威儀,會暫時取消宵禁之外,其他的時間都是不允許輕易出門的。
所以說古代忌“夜出門”的原因或許和宵禁制度相關,也不完全是因為七月十五。還有一個原因,便是人們出於對夜間本能的恐懼,創造出了一系列在夜間活動的能夠對人們產生威脅的鬼神,對黑夜的恐懼,也是在七月十五這天“忌夜出門”的原因之一!
二忌河邊走。
在我們傳統文化中,人們經常會用陰陽來解釋這個世界。比如說男人為陽,女人為陰;白天為陽,黑夜為陰等等。陰陽之說不僅僅在古代,甚至到了現在,依然有很大的影響。
正是由於這樣的觀念,所以人們認為生者為陽,逝者為陰,而水也屬陰,所以到了七月十五這一天,逝者的魂魄會逐水而來。於是,古人便有了禁止這天在河邊走的風俗。
這種說法其實也缺乏一定的道理,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風俗,一方面是因為農歷七月十五左右天氣轉涼,河邊走小孩戲水之後會受涼;另一方面也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未知的恐懼。
一不忘祭祖。
除了一些禁忌之外,七月十五最重要的就是祭祀祖先。這樣的風俗,是源自於古人對祖先的崇拜。直到現在,很多人還認為“要想富,敬祖父”,之所以這麼講,就是因為古人認為,祖先的英靈會護佑他的子孫後人。
但其實,這種“要想富,敬祖父”只是孝文化的一種訛傳。七月十五人們祭祖的主要目的,其實還是為了禱告收成。這個時候,正好是秋收開始的時候,人們將最新的作物供奉給祖先,以祈求有一個豐收年年!
二不忘祀孤。
除了祭祖之外,古人在七月十五這天還要“祀孤”,就是要祭祀孤魂。
自家的祖先有人祭祀,而那些沒有人祭祀的亡魂怎麼辦呢?於是每家每戶,到了七月十五這天,除了要祭祀自家祖先之外,還會舉行各種各樣的風俗儀式來祭祀那些無主的孤魂。
就像是生者要給那些孤苦無依之人施舍齋飯行善一樣,給孤魂祭祀也是一種善行,一方面為自己積福,另一方面為祖宗積福。
三不忘放河燈。
放河燈的風俗,其實和古人“忌河邊走”的風俗是一樣的。都是因為古人相信鬼門大開之後,逝者的亡魂會逐水而來,所以便在河上放上河燈,目的就是為了指引亡魂,不要讓他們因黑暗而迷失了道路。
其實七月十五中元節的這些“2忌3不忘”的風俗,都是因為人們對祖先的思念。七月十五作為孟秋時節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加上秋收時節的到來,家家戶戶都會享受到豐收的喜悅。古人講“每逢佳節倍思親”,家中有了豐收的喜悅之時,也會希望將這份喜悅分享給已逝的親人,更是希望親人們在另一個世界不至於忍饑挨餓,所以才有了中元時節的諸多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