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的石家莊休門村:繁華的商業區背後,是昔日“紅燈區”!
休門村是石家莊一代人的記憶。
休門拆遷改造是在2002年5月18日河北廊坊招商會上,原橋東區計劃局和上海濱江置業達成共識後,於5月29日共同簽署《休門開發改造協議》。該《協議》中把休門改造區域分成五塊宗地,第6條規定,濱江應該在‘五年內分二期全部完成,不可出現拖拉工程’。但是,至今17年了,濱江只完成休門改造的1/3即C、D、E(E區還是濱江自己的商務樓)。
目前AB區的最新進展為:A區正在建設過程中,B區個體正在談判,且近期已有個體3戶簽訂拆遷安置補償協議,僅剩十余戶,公產單位,國經公司已簽訂拆遷協議,回民食品廠已與濱江公司達成意向協議,雙方差距已在慢慢拉近。
曾經的休門村不見蹤影,可總有一些東西讓人印象深刻。
2001年7月份,當時的報紙《河北商報》刊登了一篇文章《石家莊:繁華的商業區後有一個“發廊部落”》,介紹的就是休門村的發廊產業,我們來感受一下~
從北國商城沿中山路向西是省會最繁華的商業區,然而,一個令人瞠目的“發廊部落”就赫然存在於都市的繁華背後。
近日,記者從位於建設大街的休門東街路口開始,一路向西走進休門進行暗訪。進去沒多遠,就發現在這條窄窄的小街兩側,小發廊一家挨著一家地擠在一起。而且幾乎每家發廊門前都坐有一兩個穿著妖冶的年輕女郎,她們四處張望,找尋目標,不時嗲聲嗲氣地招呼過往男性。
休門東街往西延伸後稱為北人字街,這條街是這個“發廊部落”的中心區。
據記者粗略統計,有近50家發廊分布在這條幾百米的街上。以此為中心,中花市街、學堂街、北花市街等大街小巷也星羅棋布般散落著六七十家發廊。據說,這個“發廊部落”在省會相當聞名。
那麼,這些小發廊“繁榮”的秘密在哪兒呢?
為了探個究竟,記者結伴赴此地暗訪。剛走到“中心地帶”,記者就多次遭到發廊女的挑逗,要記者進去“隨便玩玩”。記者走進一家外表裝修還算講究的發廊,發現這個發廊裏只有兩把椅子,卻有三個“按摩室”。記者打探一下後欲離開,卻被發廊女強拉硬抱地留下,往裏屋拽。這個所謂的“按摩室”極其狹小昏暗,躺在床上才看清,原來這是一間接出來的簡易房,房頂只用石棉瓦遮擋著。
在一通胡亂按摩之後,小姐用語言加行為開始挑逗,問記者是否還想幹點別的。問及幹什麼,小姐一陣浪笑後說:“你們男人心裏最清楚了!”記者佯裝害怕有人查,按摩女不屑地說:“沒事兒,從來就沒有聽說誰被查過。”記者問其生意如何岔開了話題,按摩女打趣說:“其實我們也不容易。來的都是客,不就圖個樂嘛。”
在另一家發廊,記者幾乎遭遇了同樣的“待遇”,這家發廊女強行要記者再做一次按摩,見記者執意不肯,就又引誘記者晚上再來,到時“一定包你滿意”。
在調查中記者了解到,小發廊雲集休門也就是近兩三年的事,在此之前,僅有十來家發廊。由於休門租房戶較多,且多是在石家莊做生意的外地人,因此這些“發廊”生意很有市場。而且,休門地處市中心,其獨特的位置使這些“發廊”比其他環境更隱蔽、更安全。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年“發廊”如雨後春筍般地突然冒出,其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令人咂舌。
其實,包括房主在內,誰都知道這些“發廊”兜售的是什麼貨色,因為絕大多數發廊沒有任何理發工具,只是以幾瓶洗發水填充門面。房主看重的是每月800—1000元的房租,至於對方到底做什麼他們則漠不關心。在休門東街,記者與一位乘涼的老太太聊了起來,當問及這些發廊在做什麼時,這位老太太憤憤地說:“都是些見不得人的事兒!”
同時,記者還了解到,在這兒開發廊的大多是南方人,從業的小姐們也是以南方人居多。她們很多人都互相熟識,拉幫結夥,因此這兒的規模也就越來越大。在記者進去的幾家發廊中並沒有發現營業執照等從業手續,也就是說,這個“發廊部落”正在失控中無序地“發展”。
當然,以上都是2011年的情況。
歷經近20年的發展,休門村周邊已經成為石家莊的CBD中心。雖然目前的拆遷改造還未真正完成,但是在各方的努力推進下,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未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