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文化到底有多厚重?河圖洛書彰顯厚重歷史文化底蘊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神都,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歷史文化名城,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建城最早,建都積年最長的城市。
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建都洛陽。古本《竹書紀年》載:“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據考古證實,就在今洛陽市偃師的二裏頭村一帶。
一、《河圖洛書》彰顯洛陽厚重歷史文化底蘊
河圖洛書彰顯了洛陽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易·系辭》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尚書·序》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治,由是文籍生焉。”《尚書·顧命》:“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
《周易.系辭傳》:“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尚書大傳》:“燧人為燧皇,伏羲為羲皇,神農為農皇也。燧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燧皇於天。”燧人、伏羲、神農,稱為三皇。
南宋朱熹的《周易本義》載有河圖洛書圖案,但把河圖畫成方形是不對的。因為古人早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形成了天圓地方的概念。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所謂負陰抱陽,是說萬物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其實,早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畫有漩渦紋,是先人對自然奧秘的探索與認識,也是河圖的初始原型,再從龍馬負圖的傳說中,龍馬背上也不會出現如此方方正正的圖形。
二、洛陽城是中華民族的聖地
洛陽是中國建都時間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朝代最多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優勢是洛陽最大的優勢。中華民族正是在這裏起源和形成的,這裏是中華民族的聖地。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科舉制度創建於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五大都城遺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駕六震驚世界。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那個像外星文字一樣誰也看不懂的河圖洛書,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而由此衍生出來的伏羲八卦太極圖之類玄玄乎乎的東西,據說,就是中華文明之始。
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聖賢雲集,人文薈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後人留下了不勝枚舉的歷史典故、傳說、古跡和著名人物。
洛陽文物古跡之多,絕對超出你的想象。鬧市區整修個街心花園,天子駕六便橫空出世;農民鋤地都不敢太用力,一不小心就挖到一個唐三彩;走路必須低著頭,不然很容易被青銅器絆個跟頭;舊貨市場上,隨便拿起個玩藝,就有幾百上千年的歷史。
沿洛河兩岸,分布著夏都二裏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五大都城遺址,蹲墻根兒曬會兒太陽,你背靠的很可能就是漢魏古城。
三、中國一詞的最初含義,也是原指洛陽一帶
“中國”一詞,曾見於《尚書·周書·梓材》中:“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也見於《詩·大雅·民勞》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小雅·六月序》中:“《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
還有其他早期典籍等。但“中國”一詞,最早而又可靠的應是見於1963年陜西寶雞縣所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文中有“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等語。
何尊為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銘的青銅器,系名“何”者作於周成王五年。由全文可以看出,這裏的“中國”,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即成周,也即今洛陽一帶。
對於“中國”一詞的由來及意義,許宏先生曾作過具體的研究和解讀。“最接近‘中國’一詞本來意義的是‘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最早的‘中國’應當就是最早的王朝都城和它附近的京畿地區”。
(何尊銘文)“把‘中國’的最早地望確指為洛邑所在的洛陽盆地及以其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二裏頭遺址就是洛陽盆地這一最早的‘中國’區域內最早的一座大都邑” 。
“二裏頭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裏頭文化,其時代約為公元前第二千紀的前半葉,,相當於古文獻中夏、商王朝時期。著名的‘二裏頭文化’即由此而得名” 。(許宏《最早的中國》)
洛陽不僅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還是歷朝歷代建都立邦的“首善之區”, 洛陽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時間跨度最長的世界聖城,更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司馬光曾經說過:“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各位看官,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