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學習心得
易經學習心得 高考後看了曾仕強教授的節目《易經的奧秘》之後就對易經開始感興趣。本學期又在老師的帶領下系統的學習了易經的入門,對易經已有自己大致的掌握和理解。本文就以自己的觀點和從網上檢索到的相關的資料,完成本學期修學易經之後的心得感受。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最深奧的經典,它歷經了遠古、中古、近古的發展,逐漸形成的,其標誌性人物有遠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近古的孔子。三位聖人的創造和發展,形成了今天的系統經典。易經被學者稱為“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一部寶典”,為什麼這樣說呢? 易經最早的雛形,是遠古(距今七千年前)伏羲畫出來的。後人稱其為“伏羲八卦”,中央一個圓,圓內有一對陰陽魚,稱為太極,周圍八個方向各有一個圖案,分別由橫滿(陽)橫缺(陰)二元素組成不同的結構,稱為八卦。由於當時沒有文字,此圖就稱為“無字天書”. 殷商末年周文王根據“伏羲八卦”演譯出64卦,並做了註解,撰寫了卦辭爻辭,共有4000多字,此稱周易,也就是易經,為什麼稱其為易經呢?我們來看“易”字的含義:易代表包羅萬象的宇宙有一個簡單的模式,變化是永恒的,其變化的規律是不變的。另外易字從外形來看,相當於上日下月,由此演變而成,有的古書稱“上日下月為易”,“易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
” 經字原義是織布的縱線,與緯線相對應。 “經線正,緯線才能成”,所以織布中的經線是最重要的,故有經絡、經脈、經典、經文等等。 綜上,所以稱之為易經,是因為它描述了宇宙萬物變化和變化規律的學問。 伏羲的八卦圖,只有八卦,他是用陰、陽二元素共計取三個構成一組(卦),在數字上就是2的3次方(23=8)。在這八組中,沒有一組是陰陽平衡的(因為三個元素,不是陽多就是陰多),這標誌著,宇宙是永遠不平衡的,在變化中,用伏羲的八卦圖來描述宇宙雖然簡單,但有不足之處,就是沒有陰陽平衡。周文王在此基礎上,創造了64卦,用2的6次方等於64形成的,那麼,為什麼不用2的4次方等於16來描述呢?因為此時16個組成中有6個是陰陽平衡的,平衡的太多了,2的5次方等於32,又沒有陰陽平衡的組合,故用2的6次方等於64,其中有20個陰陽平衡的組合,比較合適,到此為止,易經可以說是一部描述宇宙萬物變化和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到了近古春秋時代,孔子讀了易經,非常贊賞,並寫了十篇文章,加以註解,稱為“十翼”,也稱“易傳”,從中加入了“人倫道德”,描述了人生變化和變化的規律。因此易經也就被稱之為 “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 易經不能當作一種占蔔的書來讀,因為其本身也不是一用於占蔔用的書,原書的作者創作此書的初衷相信也不是簡單出於占蔔兒創作此書的。
同時,易經也不能完全當作一種推斷的技巧來學習,雖然它有這樣的作用,但它帶給我們的最大的亮點在於,它揭示了人生或事物的各種不同的發展規律,為我們畫出了各種人生或事物發展過程的軌跡,也就是說,我們按照易所描繪的軌跡,按照易的選擇而選擇,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明天,看到未來,就可以把命運或事物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隨自己的想法而改變自己的命運或事物。隨著學習這麼長時間的周易與中國文化,感受頗深。首先,對於現在日益變化的社會,要想保證自己不被社會的進步而淘汰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要主動地適變、應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要能預測到所做的事情有沒有遠大的前途,若前途渺茫,就要主動生變,減少損失的機會成本,要有打破既有時局的膽識與魄力,去營造另一番洞天!這樣的,才有可能做到“一覽眾山小”。易經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如“亢龍有悔”,當一個人的成就發展到顛峰時,也就隱藏著晦氣了,當一個人到了“貴而無位,高而無民”的地步,也只有一個人享受寂寞了。也就是說,任何事情到了絕對的地步,都不會長久的,都隱藏著向相反的方向發展的趨勢。反映在方法論上就是要堅持“執兩用中”,即做事情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適宜的方法。
做事情掌握適度原則,避免絕對化,要統籌兼顧,進退自如。於是我們就可以為自己保證足夠的發展空間,適應自己的本身的發展。 同時,學習易經讓我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為我的將來指明了方向。人安身立命,要關愛自己,善待他人。人是社會中的人,是被鑲嵌在社會中的,不能脫離社會環境而生存,任何人要有所成就必須借力於社會環境和其他人,所以就要與人為善,努力地幫助別人,因為沒有人能獨自一個人完成任何一項工程,這個社會講求的就是合作團隊精神。獨立者,必定被人棄之。所以我們要盡自己所能營造一個適合個人發展的社會環境;要厚德載物,要用寬廣的胸懷對待別人的失誤與不足。吹毛求疵只是給你自己找麻煩,多相信別人一點,人都是知恩的動物,以怨報德總是少數,懷著寬廣的心去對待他人,你自然會受到別人的親睞;要耐得住寂寞,“初九,潛龍勿用”。如果時機不到,好靜以待時,修養學問,稍安勿躁,等待時機,厚積薄發。 其次,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內在規律。這個規律最通俗最本質地說就是生老病死的規律.萬事萬物都有生有死,沒有永恒的生,亦沒有永恒的死。周易揭示和描述了這種規律,根據它就可以大體上對萬事萬物進行預測了,當一個人其身體或事業達到最旺盛的時候,就要開始走向衰敗,最後死亡,這是不可抗拒無法改變的規律,我們祖先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因此古時候古人功成身退的人屢見不鮮。
而團體、社會亦如此。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一旦達到鼎盛時期,就要開始走向衰敗。因此不要怕別人強大,越是強大越是接近了衰敗的邊緣,不要認為自己弱小,就覺得需要臣服於強者,其實正因為弱小,才有發展潛力,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強者,任何強勢只能強勢一時,不能永遠強勢。弱小總會強大的,這是宇宙的必然規律。 宇宙的原則之一就是均衡,均衡的原則之一就是“此消彼長”。人們對當前所處於的物質層次的一切越接近,那麼離宇宙的其他層次就越疏離。我國的古代文明與當代的西方科技最大的區別正在於此:以易經為代表的古代文明都是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只是宇宙中的一個組成,人要服從宇宙規則,要對照宇宙規則不斷約束自己放逸的欲望、不斷改進自身問題。而不是用不停地掠奪周圍世界的方式來滿足自己不斷惡性膨脹的欲望。 所以當中國被他國列強魚肉的時候,國君才知道原來自己曾經是多麼的仁慈與和善得對待臨近國家與遠洋國家。中國國民自古就深受儒家與道家思想的洗禮,人性中充滿的大多是和諧與安詳,這麼多朝代中,除了元代有過大肆擴張土地領土權的貌似是侵略的行徑,幾乎再就沒有過與侵略沾得上邊的政策,我們總是忍,忍,忍。的確,我們不能說沒有錯,我們的錯就錯在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國君,我們民族以前的統治者們太過夜郎自大,盲目的認為自己的天朝聖國,即使與世界隔離也會走在時代的前列,民族的祖先們,錯了。
即使我們的民族有著讓世界其他民族瞠目結舌的智慧結晶,歷史產物,但是我們總是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是死守就能萬世相傳的。曾經仁慈與鼠目寸光是我們民族有著如此屈辱歷史間接原因。即使我們曾被人近乎蹂躪的掠奪,但是我們總是正義的一方,最後新中國的完美成立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且我們民族的文明是永遠不朽的,不管國外的博物館中陳列有多少非正當手段獲得的中國國寶級文物寶藏真正偉大的文明都是崇尚和諧的、共存共榮的,這也是真正智慧的文明。西方文明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表面上看來是“唯物”的,而實質上卻是“唯”自己!極端的自私自利帶來的就是金錢之上和瘋狂享受。強者掠奪弱者的資源,讓弱者難於生存甚至無法生存。弱者無法生存的結果就是大系統失去平衡,最後毀滅的就是包括“強者”在內的所有人。所以這種文明是短視的、愚蠢的文明。 作為現代最受歡迎的國際性哲學書籍,周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是中國學術思想的淵源文化的樞紐亦是中國文學上的珍貴寶藏,我們要對其繼承與發揚,充分的吸收其中的精華,豐富自己文化素養,從內心的最深處認識到易得深刻含義,幫助自己養成成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本文來自香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