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傳統服飾
服飾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凝結著每個民族的勤勞智慧。回族傳統服飾,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特點。
回族男子服飾最顯著的標誌,就是頭戴無沿小白帽(俗稱回回帽)。無沿小白帽在回族中的普遍使用,是與伊斯蘭教有關系的,因為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禮拜要求禮拜者頭部不能暴露,必須遮嚴;磕頭時,前額鼻尖要著地。這樣,不戴帽子禮拜不符合教義,戴有沿帽子禮拜又不方便,而無沿小白帽則能彌補二者的不足。而且小白帽容易清洗,能經常保持幹凈,所以受到廣大回族的喜愛,因而也稱為“禮拜帽”。現在回族群眾戴白帽,實際上已成為回族身份的一種標誌。小白帽亦稱為“號帽”,就是這個意思。小白帽在同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中也普遍受到歡迎而廣泛使用。
小白帽的式樣,大部分是圓形平頂,但由於地區和教派不同,有的回族也戴五角帽、六角帽或八角帽,有的還在小白帽正中繡上阿拉伯文字樣。回回帽的顏色以白色為主,但到了冬天,為了適應天氣的變化,有的回族老人就戴上用毛線織成的棕色或黑色無沿帽,年輕人外戴棉帽或皮帽,底下戴小白帽,並故意將白邊露在外面,以表示自己是回族。回回帽也有用黑色或紅色的平絨做的。在參加宗教活動時,有些回族還頭纏 “太絲達爾”(用白色或黃色絲織品制作的長布條,男性在參加重大宗教活動時要將它一圈一圈纏繞在頭上),這是參加宗教活動專用的,平時不纏。
回族男子的衣服,最常見的是用白布做的雙襟軟扣襯衫(回族稱為“汗褂”),天涼時套一個青坎肩,褲子為深色或白色的大襠褲。到了冬天,西北、東北等地的回族,喜歡穿二毛皮的長、短大衣,有些在家閑居的老人,常穿套褲(無腰部,只有長及膝蓋以上的兩條棉褲腿),耳朵上戴一對繡花青耳套,也常穿棉坎肩。
回族還有宗教場合專用的服裝,如到清真寺做禮拜時穿的“衷白”。“衷白”類似阿拉伯的長袍,直領,胸前開扣,顏色多為黑、白兩種。在清真寺念經的滿拉(波斯語,意為學生)畢業時,要舉行隆重的“穿衣”儀式,他們穿一件綠色的長袍,頭纏“太絲達爾”,以示取得了當阿訇的資格。
回族男子服飾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白,從頭上戴的小白帽,到身上穿的白襯衣,甚至白布褲子,無不以白色為佳。之所以崇尚白色,與伊斯蘭教的影響是分不開的。伊斯蘭教聖人生前就喜愛白色衣服,他曾多次說過:“你們宜常穿白衣,因為白衣最潔最美。”另外,因為一天要做五次禮拜,要經常保持衣服的清潔,而白色的衣飾最能把汙穢顯示出來,以便隨時洗滌,保證做禮拜時身體和穿戴必須潔凈的規定。
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較之男子更具特色。戴蓋頭在西北回族婦女中很普遍,深受她們的喜愛。蓋頭是羽紗、綢子制成的,顏色主要有綠、黑、白三種,其作用是除露面孔外,能遮住頭的其他部位,如脖子、頭發等。回族少女和已婚的戴綠色的蓋頭,中年婦女戴黑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已婚和中老年的婦女在蓋頭下面還要戴白色或灰色的圓形撮口帽。中老年婦女的蓋頭較長,姑娘和們的只到肩部以下。
回族婦女戴蓋頭,主要源於《古蘭經》的規定。在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婦女們或用長袍遮身,或用面罩遮面。而在我國回族婦女中,長袍和面罩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就是具有回族特點的蓋頭。
此外,西北回族婦女普遍戴蓋頭,也與西北地區風沙大的自然條件有關。現在的中青年婦女和姑娘們,還把蓋頭作為一種裝飾,她們穿上時裝,足蹬高跟鞋,再戴上碧綠的蓋頭,確實顯得清俊秀麗,別具風情。也有些婦女現在不戴蓋頭了,而喜歡戴白色的護士帽或一種專用紗巾。
回族婦女傳統服裝,一般都是大襟衣服和長及膝蓋的袍子,中老年婦女喜歡暗色,姑娘們則穿紅著綠,並在衣袖和褲邊繡上不同色調的花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過去,回族婦女的鞋都是自己做的,有布鞋和繡花鞋兩種。回族女子從小就要紮耳朵眼,佩戴耳環、手鐲也為廣大回族婦女所喜愛。現在,城市裏回族青年婦女的打扮已與漢族婦女相差無幾,而在農村基本上還保持著傳統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