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俗文化 | 蔚縣剪紙,傳統文化的魅力!
說起咱河北的民俗文化,那就不得不提及張家口蔚縣的剪紙文化。欣賞完一幅幅精妙絕倫的蔚縣剪紙,我們不禁感嘆手藝人高超的技藝。濃濃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剪紙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也成為了剪紙藝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歷史淵源
蔚縣最早的剪紙可追溯到明成化年間。當時的剪紙為單色,不鏤空,形象古樸,粗拙,其樣式和技藝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後來,剪紙藝人借鑒年畫和皮影的色彩,創作出彩色剪紙。由於當時中國北方的窗戶多以綿紙糊擋,透光性很差。這種剪紙貼在上面擋光,於是剪紙藝人有創造出透光性較好的"天皮亮",即用雲母薄片拼貼成方圓形塊面,再在上面用毛筆勾圖添色,然後閣邊敷紙,貼在窗戶上的一種剪紙。
清鹹豐年間又輸入了武強木版水印窗花。這種窗花相比"天皮亮"是色彩艷麗,但要比後來的蔚縣剪紙粗糙,被稱為"草窗花",也叫"草窗空"。這種剪紙在白天的效果很好看,但一到晚上就變成一片黑,於是剪紙藝人就嘗試用刀子在上面增加鏤空效果,開創了預先彩色鏤空剪紙的先河。清道光到光緒年間是蔚縣剪紙的草創階段,剪紙還帶有"草窗花"的痕跡,刀功較粗,而且花卉圖案也較簡陋。色彩點染僅有限的幾種。
清光緒到清末的30多年間,用刻刀雕刻並染色的蔚縣剪紙已普遍流行。呂、翟兩家的分工說明了蔚縣剪紙的生產在當時已成為規模,但還不成熟。20世紀30年代,蔚縣剪紙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以王老賞為代表的一大批民間藝人,對大量戲曲人物進行重新設計、刻制,同時對花卉圖案進行規範改造,豐富了刻制工具,刻紙技法和染色技法。使蔚縣剪紙擺脫了定型時期的青澀,在構圖、造型和色彩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開創了獨具一格的民間剪紙新流派。蔚縣剪紙由此步入成熟期。
1956年,蔚縣人民委員會把分散的剪紙藝人組織起來,開辦了蔚縣特種工藝生產合作社,藝人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合作設計生產了傳統戲曲臉譜。這一剪紙品種的出現,使傳統剪紙從單一粘貼窗戶走向世界為世界人民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做出了貢獻。進入21世紀後,根據蔚縣剪紙市場經濟新形勢下發展的客觀要求,很少有藝人再刻制窗花,而是大力發展現代工藝品剪紙。蔚縣剪紙在形式上也更豐富,出現了"雙幅","多幅"和用於展覽的"巨幅"等多種形式。
工藝特征
蔚縣剪紙題材豐富廣泛,意義深長,生活氣息濃厚。剪紙主要分為花鳥蟲魚,戲曲人物,戲曲臉譜三大類。蔚縣剪紙的制作工藝流程大致經過七個工序,即起稿畫樣,技樣,熏樣,訂紙悶壓,二刻制,著色和分檢裝裱。嫻熟的技藝和熟練的經驗,使得剪紙藝術精妙絕倫。
蔚縣剪紙記錄了蔚縣人的衣食住行,節日風俗,信仰禁忌等各種社會生活細節。同時在當地經濟的創收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蔚縣剪紙作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遠古走來,歷經代代傳承發展,它蘊含了濃厚的鄉土風格和鄉愁文化,成為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歲月變遷的回憶。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