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正月不能剃頭?
實際上,“正月裏理發死舅舅”的說法實際上是源自於一個“誤解”。據考證,1644年清朝入關後,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發,在腦後紮一條辮子。於是許多人把遵從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約定每到正月裏大家都不剃頭,並將這個行動定名為“思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人倫文化”,註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誤會”竟形成了強大的力量。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節俗”的傳承應有所選擇,現代人應該與時俱進地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過春節由“重儀式”向“重文化”轉變,不要因為一場“誤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據了解,在我國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發的規矩已逐漸淡化,但在我國更廣的範圍內,這一舊時“年俗”還存在,需要人們更新觀念。
2015年2月,一則正月理發死舅舅新聞引發網友對一些毫無科學根據民俗的議論。據悉長春市民姜先生為了年後精精神神的上班,剪了一次頭,被其舅舅發現,兩個人差點鬧僵。舅舅說:“正月理發死舅舅,你怎麼能剪頭呢?”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正月理發死舅舅隻是以訛傳訛的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但是面對這樣的民俗,不少網友表示,還是不要去觸犯,以防家裏長輩動怒。
雖然現在已經是21世紀,但是仍有不少人比較迷信,也有好多地方都有“正月裏,不剃頭,正月裏剃頭死舅舅”的說法。其實,外甥正月理發,不會害死舅舅的。一個人的生死,並非由別人理發而決定的。這種“正月不剃頭”的習俗,最初壓根就和舅舅沒關系。
舊時,人們很重視正月,認為正月是一年的開始,正月裏很多事是一年的兆頭。所以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思念明朝舊制。也就有了“正月不剃頭——思舊”這句話。
這種習俗在流傳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因“思舊”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變成了“正月不剃頭——思舅”,用“思念舅舅”來為正月不剃頭做註解。後來,“思舅”被訛傳為“死舅”,以訛傳訛,也就有了後來“正月裏剃頭死舅舅”的說法。
評論認為今天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依然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華文化的普遍價值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類似正月理發死舅舅此類民俗,無需太刻意。而作為年輕人也不要刻意去反對這樣的民俗,以防引來長輩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