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很難學?一篇“幹貨”帶你入門!
其實易學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反之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是中國人就都不會陌生。因為“它”早已根植入我們民族的血液中。
——有孚君
01 前言
學易10年了,每每回想起入門時的艱辛,仍深感苦惱。如果不是師父當初的指引和諄諄教導,或許早已放棄。也許是易學真的很難,也許是現在多數人覺得《易經》已沒有用處,導致了它的式微。
不過無論如何,筆者只是想盡自己的努力,傳播易學文化,讓更多的人發現《易經》之美。也讓更多想學習《易經》的朋友找到入門的“鑰匙”。
我無法在一篇文章中詳細的聊陰陽、五行、幹支、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含義。這篇文章更多的是告訴大家該讀哪本書更合適入門,該如何保持對易學的興趣。更多的內容,在公眾號,“易路相孚”中,有【易學入門雜說】的專輯,非常適合一步步從頭學起。
提前說一句,本文中推薦的所有書,我都完整的讀過,有些書讀了不止一遍。這些書都是我認為學易各階段適合的書籍。
02 什麼是易?
學一門學問之前,總要弄明白“它”是什麼?別人問起時才總好說出個條條道道。尤其是學易。一提起《易經》,幾乎所有人都會想到“算卦”。實際上算卦的分兩種,一種確實有真才實學,另一種是則是江湖騙子。這也是為何《易經》總被誤解為封建迷信。
那麼問題就來了,怎麼和一個沒接觸過《易經》的人介紹“它”呢?
說什麼“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說“易為彌綸天地之學”?高大是高大,但是太虛無縹緲了。高處不勝寒,也就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了。其實易學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反之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是中國人就都不會陌生。因為“它”早已深植入我們的民族血液中。
陰陽、五行、八卦之類的概念,哪怕沒學過易的人也多少會有了解。我們都知道一天12個時辰,一年四季365天。也知道十二生肖,誰還沒有個屬相?還有二十四節氣,直到現在還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
再有像元亨利貞、自強不息、九五之尊、虎視眈眈、雲行雨施、謙謙君子、正大光明、物極必反、匪夷所思、殊途同歸、否極泰來、革故鼎新、文過飾非、防微杜漸、天地玄黃……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詞。
包括喬峰他老人家的降龍十八掌,從潛龍勿用到亢龍有悔,嘴上總念叨的那幾招。
皆是源於《易經》!
正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孔子說的)
正所謂“道不遠人。”(《中庸》說的)
亦所謂“道在屎尿。”(莊子說的)
我們平時接觸的大事小事,或多或少都與《易經》有些淵源。只是人們不知道罷了。
那什麼是“易”呢?
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類似莎士比亞那句“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曾仕強老先生說:“《易經》是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
筆者認為《易經》最難能可貴的是“它”構建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行之萬世而不悖”的理論框架。無論是五千年還是五萬年,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科技如何發展,易道皆可以將其囊括。聽說就連二進制的發明和海王星也都有運用到了易學的思維。《易經》的廣大精微,無所不包。正在於此。
《易經》絕不是迷信。占蔔只是“易”的功用之一。
所以,如果非要給“易”下個能理解的定義,筆者認為“它”是門藝術,是自然學科,也是門哲學。
03 哪些書最適合入門?
易學本身涉及的“學科”就很龐雜。有太乙、奇門、大六壬的“上三式”,有六爻、八字、紫微等“重體系”的,有梅花易之類“輕量級”的,當然還有風水這門“龐然大物”。總體歸納起來,分為理派、象派、數術派。
沒有固定師承,剛開始很難抉擇從何處入手。
不過我想說的是,無論學什麼,我都建議從《周易》原文開始。
先明義理,再談其他。
這個過程很枯燥。因為大多數人學易都是想學“算卦”。
但是無論如何,八個經卦,“幹兌離震巽坎艮坤”,老老實實把他們的樣子印在腦子裏。
把先後天八卦分清了,再把他們代表什麼記住了,然後把六十四卦的表面意思串一遍,我認為這是必不可少的。
初學階段,如果沒有太深的文言文閱讀功底,我比較推薦讀一些今人的書,因為這樣能夠快讀理解整個易學體系的概念。
這個階段的書我推薦傅佩榮先生的《傅佩榮譯解易經》。
還有先生的《易經入門》。
《易經入門》相比更加淺顯易懂,很適合入門,但內容相對較少。不過,難得的是書中有蓍草的起卦和解卦方法,可以暫時滿足算卦的欲望。我當時買的時候好像還送張光盤,詳述了大衍筮法的操作方法。
另外,傅先生還有一套詳解六十四卦的視頻,講的非常好,關註“易路相孚”,免費獲取。
再有張延生先生的《易學入門》也非常適合入門的時候讀。
最後推薦南懷瑾老先生的《易經雜說》。
這本書無論你有沒有基礎,想不想學易,都推薦一讀。書中的內容淺而通透。最難得的是,老人家的文字讀者很舒心,也給人很熟悉的感覺。仿佛他老人家就坐在你對面,茶余飯後時與你娓娓道來一樣。
這幾本書讀了其中的一兩本,也就能把《易經》體系粗淺的理解得差不多了。
相當於你的天賦樹剛點亮了第一層……
第二層天賦就出現了分支,第一條路是繼續學習易理方面的知識,比如說64卦的每一卦都蘊含了什麼道理,能夠帶來什麼啟示,偏重的是對“理”的探索。第二條路是選擇一門“術數”著重學習,比如奇門遁甲、六爻、八字、梅花易數等等。這條路更偏重易學的應用層面。
04 第二層天賦怎麼點?
如果是對占蔔、算卦、算命之類的應用更感興趣,筆者建議先選擇一門“術數”學習。
我個人比較推薦“六爻”這門科目。
一是因為入門的書籍比較多;二是比較體系化,學習和使用起來容易上手;三是起課(起卦)也相對方便,三枚銅錢(硬幣)即可。
畢竟這個階段保持學下去才是真理。
六爻入門的書實在太多,今人比較著名的有王虎應、朱辰彬等,他倆的書都值得一讀。不過還是古人的書更值得一讀。倒不是崇古貶今,而是古人治學的態度確實要比今人強很多。
所以六爻的古書我比較推薦野鶴老人的《增刪蔔易》和王洪緒的《蔔筮正宗》。雖然是古文,但倆人都是清朝的,讀起來不至於太難理解。
先看《增刪》,讀上一遍,沒人教也自會玩卦。
網上很多人專研《增刪》,我遇到過一人,六爻只以《增刪》為準繩,水平相當高。
另外《易冒》、《易隱》等都可以看看,但是不推薦在入門時讀。
如果對這種體系比較“重”的“術數”不感興趣, 喜歡玩卦象,那就學“梅花易數”。這也是筆者主攻的方向。不過這方面的書不是很多,市面上流行的黃鑒、韓海軍、張延生、林武樟、鄧海一等等的學習資料倒是不少。
不過我不推薦入門時讀這些書,倒不是說不好,只是不適合用來入門。其實梅花易數本身就不推薦入門學。
因為梅花也稱心易。“人於心上起經綸”,這不是一般境界能達到的,何況初學。梅花的體用、三要、十應,看上去簡單,有人讀了一遍《梅花易數》自覺斷卦和玩一樣,殊不知完全沒有搞明白梅花如何玩。
但如果非要學,我推薦先讀《梅花易數》原著。
另外如果《梅花易數》的原著讀起來比較吃力,可以先讀《圖解梅花易數》這本書。
我不明白這本書豆瓣中評分為何如此之低,有人說這本書寫了等於沒寫,這麼說對也不對,因為他基本就是將《梅花易數》的古文翻譯了過來,但是不要忘了,梅花易數是玩卦象的,書中有很多配圖,可以更直觀的幫助入門的人理解卦象,這一點其實是很有必要的。大家可以關註,“易路相孚”,下載電子版。
至此你的第二層天賦基本就選擇好了,如果註重應用的方向,兩三年後你應該有自己的判斷,這篇文章主要還是介紹如何入門,就不在此文中贅述了。
如果是選擇了易理研究的方向,我可以再多推薦幾本書。
05 堅持兩三年後讀什麼?
筆者學了這麼多年,從六爻到八字再到梅花等等,最後卻回歸到了鉆研《周易》原文類的書。所以我比較偏向玩卦象,研易理。所以最後還是說說這方面的書吧。
有首小詩道: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毫不誇張的說,他說的沒錯。
《周易》這本書真的是越讀越驚喜,雖然只有六十四個卦,但每個卦都能應用於世間萬事萬物,而且每一卦不同的人理解也不盡相同。正所謂一卦百義,即是如此。
近現代解易非常精妙的兩本書。都是清末民初時寫就,分別是尚秉和先生的《周易尚氏學》和日本人高島吞象寫的《高島易斷》。
尚秉和先生不愧易學大家,易理、易象無一不精。書讀起來也朗朗上口。
高島雖是日本人。說實話我是有狹隘的民族主義。但高島的書,實在讓人讀的過癮,精妙處更如醉飲瓊漿般酣暢淋漓。
此外古往今來不知多少名人雅士都寫過《周易》解讀類的書。筆者在這裏略微推薦三本。
一是《周易集解纂疏》。
二是《周易本義》。
三是《周易折中》。
三本書都是易理解讀類的扛鼎之作,有些基礎的人讀起來會事半功倍。
既然入了坑,慢慢讀、慢慢看即可。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抱著玩的態度去學,別耽誤了生活,才是正途。
06 說了這麼多,為什麼學易呢?
現在有很多學易無用說。確實,在現今社會,除了以此為生之人,對大多數人來說,易學的“表面”上的作用越來越不明顯。
所以筆者只想說說自己學易的感受。
占蔔預測也好,讀易正心也罷。易學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卻可以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如果18歲學易。別的不說,至少看個手相面相,撩起妹來事半功倍……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女生撩漢……【註:我有個小師弟,現在是我的“鐵桿粉”。學易的時候還沒成年,四五年過去都快生娃了。】
話雖玩笑,但若在年輕時懂易,這個人的人生高度或許都會變得不一樣。
——如果30歲學易也不晚。下了班,泡壺茶,窩在沙發裏捧著本書讀讀。總比玩遊戲或者刷抖音要好的。
退一步講,讀什麼無所謂,人生沒有白讀的書,每一頁都算數!
——40歲學易更不晚。拉著孩子一起學,總比小孩子也玩遊戲或者刷抖音要好……就算孩子學不下去,總還能在他(她)心裏種下了顆種子,早晚有破土而出的那天。
——即便如孔子50歲讀也不晚。在知天命的年紀知天命,最合適不過。
無論男人女人,什麼年紀學都不晚,學成如何也不必太在意。
讀易,就是讓自己變得遼闊的一個過程。
學著你會發現原先很看重的事情,也沒有那麼在意了;原先很討厭的人也沒有那麼討厭了;原先覺得有些索然無味的生活也慢慢有了寄托。
因為學易會讓你接觸到中醫,多少了解些養生的知識;會讓你喜歡上烹飪,做一餐屬於家的美味;會讓你發現詩詞中的無限美好;更會讓你的心變得平靜。學得久了,心性會更通達,會覺得這個世界都變的更美好了。陽光更明媚了,樹葉更綠了,東風中飄逸的花香都更濃郁了……
說的比較玄,但確實有這樣的感覺,品嘗到一絲“復得返自然”的意味。
有些事情確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是不傳,是說不清楚。
所以學一些,體會一下,總沒有壞處。
總之,作為中國人都應該或多或少的接觸易學,也應繼承和發揚易學。
正所謂,知其來自知有所往。學易,即是這樣一場“尋根”之旅。
最後,筆者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僅此而已。
太陽東升西落,日夜交替是易;
春花秋月、夏風冬雪,寒來暑往亦是易;
吃喝拉撒、讀書工作,這皆是易。
學易,萬勿離開自然、離開生活!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