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丨食酸、食野、食花
提起傣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曼妙的孔雀舞,還是獨特的建築房屋。
如果你到過雲南的西雙版納,那你一定能感受不一樣的傣族文化,美麗的傣族姑娘,舒適的熱帶環境,專屬於傣族的地域風光。
作為一個吃貨,這些直達的是你的眼睛,而直達心靈的一定是傣族的飲食文化。
傣族飲食文化主要就是三個特點:
第一個,食酸
傣族的飲食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酸,因此,傣族也 有“酸擺夷”之稱。
傣族居住在地域開闊較為平坦的的地方,所以海拔都比較低,長期受地域氣候、氣溫等多種自然因素的影響,致使他們的飲食也很不一樣。
在傣族較為出名的菜譜中,基本每一道菜都離不開酸。最有特色的是他們的酸並不是市場上買的,而是利用植物,像竹筍、酸橙、檸檬、酸芒果、西番蓮這些本身就帶有一些酸味的果物,也有利用動物,如酸螞蟻等動物性的酸;當然也有他們自己釀制的酸,像西雙版納的檸檬醋之類的。
傣族人嗜酸的原因,主要跟他們的生活地域有關,他們居住的地方都比較燥熱,天氣太熱會影響人的食欲,所以他們以酸來刺激食欲,而且酸性的食物有助於消化,不容易在炎熱的氣候裏中暑。
傣族人嗜酸,是從一開始的外界生存演變成自身的飲食習慣,是人類與自然作鬥爭的智慧成果,是一個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最樸素、最直接、最有效的習俗,最終成為了傣族飲食文化中最亮眼和最能展現民族特點的一種反映。
第二個,食野
食野,顧名思義就是吃一些野生的動植物,這也是傣族飲食文化中的一大特點。
在傣族食野的菜譜中,動物有食“溫頓”(生活在怒江沙灘上的一種蟲)、食禪、竹蟲等一些高營養的;植物有野生的蕨菜、刺苞、魚腥菜、香茅草、“擺夷拄棍”(是一種常綠植物,可食用它的嫩芽,因傣族喜歡食用而得名)。
這些野生的植物都具有清肺解熱、明目健腦、抗衰老的作用。傣族飲食文化中的“食野”特點也顯現了傣族人民對自然的認識與崇尚,反映了傣族人民對生活的閑適、隨意、淡泊的心理特征。
第三個,食花
傣族人不僅食野,還食很多植物的花。
這也是傣族人非常突出的一個飲食文化特色。像攀枝花、白花、芭蕉花等植物的花,將它們佐以調料做成美味的佳肴(上面圖中的菜肴就是芭蕉花制作的)。傣族人還喜歡吃糯米飯,而聰明的傣族祖先用這些帶顏色的花,將糯米染成不同的顏色,制成了彩色糯米飯。
傣族的菜肴具有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特點,他們的飲食結構是非常契合當今倡導的綠色飲食,這也是傣族婦女不易肥胖的原因,從健康的角度來說,傣族的飲食文化是非常值得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