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開元寺大雄寶殿百柱殿的完整解說介紹
泉州西街開元寺從大雄寶殿到甘露戒壇到後面的藏經閣,一整座寺的主要建築都是懸空的,從物理的角度上來說方便透氣除濕,我們南方最糟糕的天氣就是梅雨天,或者叫做回南天。
回南天,連墻壁都會流汗。地上都會積水,而來拜佛的,很多都是老人家,手腳不伶俐,如果滑倒了怎麼辦?並且裏面如果太潮濕的話,對泥塑木雕都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害。
所以這樣的設計,讓這裏的風可以延續到另一面,曾經有人試著把一瓶水倒在一塊磚上,一分鐘又37秒,就一點影子都沒有了。
但從佛家的角度來說,我們人拜佛是大門進,後門出。
但是眾生平等,蛇蟲鼠蟻也要拜佛。
門檻就對他們來說太高了,我們能走我們的門,而這是留給他們的門,門道就是這麼來的。
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字,以應桑開白蓮之說。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100根,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
崇禎10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雲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
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後廊檐間那對16角形輝綠巖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裏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
它與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的72(有人說是73)幅輝綠巖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這兩根造型別致的古印度教石刻石柱,是從已毀的泉州印度教寺移取而來。石柱高2.7米,柱身浮雕著多個圓盤,每個圓盤內分別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話故事。
如:毗混奴騎金翅鳥解救象王殺死鱷魚、毗溫奴以十臂人獅的相貌出山擘裂兇魔、閻摩那河七女人沐浴衣服被竊、頑童被系用力拉倒魔樹、基斯那戰勝雅利耶、西瑪和恒河新月、毗濕奴化身、甘尼巴與基斯那角力等。
這些故事的中心內容,都和公元前10世紀的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公元前5世紀的印度著名史詩《羅摩銜那》有關。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 24尊體態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
據佛經說:此鳥發聲微妙,仙音優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
她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裏,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
她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用以代替鬥拱,依托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集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和中國飛天造型於一身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禦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4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
這5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
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 10尊。在大殿後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
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制,這既值得誇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百柱殿的這些柱子原先1637年以前都是木頭的,所以經常要換。
而且1637年,1604年和1607年,泉州有兩次八級以上的地震,地震之後,基本上民生雕敝,而大雄寶殿也岌岌可危,可是那時候沒有錢來重修殿宇,後到了1637年,鄭芝龍出錢,重修了大雄寶殿。
鄭成功他爹就是鄭芝龍,而在世界的大航海的歷史當中,鄭芝龍是不可以繞過的一座豐碑,他是我們中國人真正的海洋精神的凝聚和體現。
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當時君王們不屑一顧,真正的管理過那的就只有鄭芝龍。
鄭芝龍會六國以上的外語,會所有樂器和演唱。他在澳門和葡萄牙人學做生意的時候學會了吉他,是把吉他彈到中國來的第一人。
他為了追一個西班牙的女孩子,還加入了天主教,天主教名字叫尼古拉,組了一個叫做十八芝的海盜組織,是唯一的中國人擊敗荷蘭,擊敗葡萄牙,羈絆西班牙的船隊就是十八芝。
當時基本上統一壟斷了整個遠東地區的交易。東印度公司要來遠東地區做生意的話,要在馬六甲海峽交稅,交錢給十八芝,然後才能夠進來做生意。
後來因為種種歷史原因,把鄭成功捧的很高,然後完全淹沒了鄭芝龍。
鄭芝龍,字飛黃,原名一官,天主教名尼古拉,泉州南安石井鎮(今福建泉州南安石井)人,明末清初東南沿海臺灣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盜,最大的海商兼軍事集團首領,先後歸附明清兩朝為官。
鄭芝龍以東南沿海為基地活躍舞臺的海商兼海盜(隨朝廷政策的變化身份隨變),以其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為明鄭勢力的開始。
鄭芝龍在離開日本到臺灣建立新的根據地,不僅建立了一支實力強大的私人海軍,而且效仿明朝在臺灣設官建置,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割據政權。
明政府無力剿滅鄭芝龍便轉而招安,1628年,鄭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不久清軍入關,鄭芝龍於1646年降清後被軟禁北京,清朝利用鄭芝龍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於1655年入獄,於1661年11月24日被殺。
鄭芝龍在17世紀中國明朝海禁與世界海權勃興的時代的背景下,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周旋於東洋及西洋勢力之間,並於1633年在泉州金門島的料羅灣海戰中成功擊敗西方海上勢力,在鄭和船隊退出南中國海200年後,重奪了海上主導權,是大航海時代東亞海域舉足輕重的人物。
鄭芝龍對歷史的其他影響還有作為先於荷蘭人的,和李旦和顏思齊等人及部眾在臺灣建立基礎,為漢人移臺的主要據點。並為其子鄭成功留下強大海上基業,鄭成功以此資本抗清並在南京兵敗後以海上武力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