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形成過程
《周易》作為百經之首,其雛型形成於西周末至春秋初期,即公元前八世紀。八卦預測最初盛行於周代,用蓍草起卦預測。起初,預測結果由朝廷保管。其後,根據累積的預測結果,編纂成書,則成為《易經》的雛型。之後,八卦預測由朝廷普及到各地的諸侯與士大夫階層。以後,就盛行於各種場合中了。
因此,《易經》的卦辭與爻辭只是八卦的預測結果,並且是經過編纂的。許多人把它也看成是某些思想理論的表達,作者認為是不確切的。大多數的卦,在同一卦中,各個爻辭之間的含義是不連貫的,甚至每一爻辭各句話之間的含義也是不連貫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卦辭、爻辭只是由各次預測結果收集而成的。
由於《易經》只是記錄八卦的預測結果,並無基礎理論用以解釋八卦的預測原理。為防不致於使預測發生差異,從戰國末期到前漢初期,不同時期的學者們逐漸完成了“十翼”,從而形成了《周易》哲學。這是一個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過程,是《周易》哲學形成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
沒有《易傳》的理論說明,《易經》就失去了靈魂;沒有《易經》的存在,也許不會有《周易》哲學的產生,並且《易傳》的理論也失去了它的一個重要實際應用價值,即預測價值。
《周易》哲學,特別是陰陽學說,從此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周易》則被尊為百經之首。
據傳,八卦是伏羲氏所作,六十四卦是神農氏所作,卦辭和爻辭是文王與周公所作,十翼是孔子所作。這顯然有借托名人之名之嫌,但不可否認,《周易》首先來自於實踐,經過眾多學者、先賢們的修正完善,完成了通過總結實踐經驗,然後形成理論體系,再用理論體系指導實踐的整個檢驗過程,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及其應用體系,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當然,記載的並不是現在“八卦預測學”的全部,只是該體系的基礎部分,後人在此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發展,有更多的預測方法出現,如“梅花易數”、“六爻預測”等。經過漫長的發展,最後才有了現在的“八卦預測學”體系。
在古代,由於難以預測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對人類造成巨大的傷害,因而人類對未來產生了莫名的恐懼。人們最需要知道,未來將要發生什麼? 未來發生的事將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如何避開不利事物對人們的影響?種種對未來未知的需求,促成了有識之士對自然界、人類行動的研究和對未來的研究,八卦就由此產生了,《周易》哲學理論也由此產生了。
因此,至少可以這麼認為,《周易》是一部研究自然界和人類行動的著作,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學科。用現代語言來說,它研究的主題,就是“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與未來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