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歷的由來是什麼
太古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著人類的進化,計算日時、氣候需要制定有準繩做依照,於是相傳由天皇造幹支,伏羲做甲歷,黃帝立甲子,顓頊做新歷,堯氏授一寒一暑三百六十六日,含四時潤月為一年,遂成中國歷法,傳襲至今。。民國後又增加了公歷的使用。
一本萬年歷,一般也就有一百二十年的記錄,稱謂"萬年歷",是指歷法世代傳承,延續不息,萬年皆存的意思。中國的古歷法就是農歷(太陽歷)和陰歷(太陰歷)合用,而西洋的古歷法十分紊亂,古希臘歷(一年十個月,304天)和古埃及歷、伊斯蘭回歷等,後來隨著天文等學科的發展,才形成了現行的以公元計年的公歷(西歷),每年按地球繞日一周實際用時365天6小時9分9秒計,亦稱"恒星年”。
"萬年歷"一般由幹支(屬相),節氣,陰歷和公歷共同記錄歲月,日子細到每天,節氣細到分鐘,一查便知,詳盡些的可能還會有九星、五行、二十八宿等別項。.